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之路希望与困难并存
2010年07月07日 09:52解放网-解放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新能源汽车作为世界汽车产业的下一个高地,谁也不会否认。

全球金融危机的阴霾尚未散尽,中国汽车市场销量又意外登顶全球。这样的背景下,解决新能源汽车技术瓶颈和发展瓶颈的重任,似乎历史地落到了中国人头上。

一段时间来,政策连续出台,企业招数频出,百姓热情高涨。无论是政府还是业界,抑或是民间,都期冀殷殷:未来的某一天,当我们开着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质优价廉的新能源汽车上路时,那将是多么美好又令人自豪的情景!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之路,也注定会希望和困难并存。

但是,人类追寻动力之源的脚步从不因困难有丝毫停歇;渴望和梦想,正如暗夜里的火把,引领我们执著前行。

前世:从蒸汽机、内燃机到新能源

在人类解放自身生产力的道路上,追寻动力之源一直是永恒的命题。

第一次技术革命——当英国人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人类社会一步从农业社会跨入工业社会,社会生产力呈爆炸式提升;

第二次技术革命——电力的广发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新、新通讯手段的发明,世界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社会生产力同样快速提升;

第三次技术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技术材料、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更加广泛地影响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记得当年,大科学家牛顿在研究万有引力时,曾发出这样的感叹:第一脚到底是谁踢的?最后,他把第一脚归给了上帝。

从人类历史三次技术革命的发展轨迹观察,牛顿的结论显然不符合事实。

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三次技术革命都离不开对动力之源的不懈追寻。在这一系列发明创造中,动力问题的解决是关键。怪不得美国史学家罗伯特·E·勒纳在 《西方文明史》中会这样说:“如果没有蒸汽机,就不会有像我们描述的那样大规模的工业扩展。 ”

比较一致的预测是,下一次技术革命很可能发生在新能源领域,而汽车新能源技术又是最有可能的一个突破点。

今生:多种技术路径并存

新能源汽车多种技术路径并存,而混合动力、纯电动和燃料电池驱动是其发展的三个基本选择。

混合动力汽车目前已经产业化,但相对于日渐枯竭的石油资源而言,终究是个替代方案,不可能长久;纯电动汽车也已经迈出产业化的步伐,但技术瓶颈多多;燃料电池驱动或许是最终解决方案。

主流观点认为,新能源汽车将沿着 “镍氢——锂电——燃料电池”产业化路径发展。

未来3年内,镍氢电池技术仍将是新能源车的主流,之后镍氢电池技术将和磷酸铁锂电池、氢燃料电池三分天下,5年后将逐渐被锂电池及燃料电池所取代。

国际油价上涨到70美元后,新能源汽车优势显现。世界原油供应紧张,且价格持续上涨,是政府、研究机构和企业加速开发与推广新能源汽车的直接动因。同时,国际能源环境的变化,也为新能源汽车(目前主要是混合动力汽车)登场,创造了市场条件。

需要提到的是,尽管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起步时间并不比国外晚多少,但目前大多数新能源汽车的先进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国外厂商手里,尤其目前产业化程度较高的镍氢电池技术,基本都被日本和欧美企业控制。

我们的脚步

人类在迈向未来之路的征程上,从来就不缺少勇敢者。

曾经的空调巨头江苏春兰集团,也算是新能源汽车领域“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早在1995年,领导春兰集团创业的陶建幸毅然拍板,投资15亿元建造研究院。 11个全球最新的科研项目落户,其中就包括了高能动力电池这一项。 1997年,春兰正式成立能源研究中心。一批电化学、分析化学、材料学等专业人才也走进了春兰研究院。

八年磨一剑。春兰先后投入几个亿的资金,终于培植出属于春兰的核心技术———高能动力镍氢电池。这个技术,除日本和美国的公司掌握外,春兰是全球第三家。

由于春兰在电动汽车镍氢电池研制上的明显竞争优势,国家科技部863专家评委会将春兰作为未来“城市大巴”绿色能源的提供方,与中国汽车业“航母”中国一汽联袂迈进国家“863计划”高科技门槛,共同打造中国的“混合动力电动车”,并实现批量化生产。

被誉为“中国撬动世界的杠杆”的比亚迪铁电池技术,无疑是近年来国内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最大亮点。投资大师巴菲特的加盟入股,更让市场对比亚迪铁电池技术的商业化运用产生了无限遐想,其老板王传福也毫无悬念地成为当年的“中国首富”。

在锂电池技术领域,比亚迪也与万向集团、深圳比克电池等企业一起,都置身于锂电池的深度研发。目前国内唯一掌握车用磷酸铁锂电池组规模化生产技术的企业比亚迪,在世界上也处于领先地位,比亚迪纯电动车E6和混合动力车F3DM已正式推出搭载其自主研发的锂动力电池。

还有很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无论是上游还是中游和下游,国内已经涌现出一大批勇敢的“试水者”。其中,比亚迪、奇瑞力帆长安已经开始进入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阶段,中游和上游企业如宁波杉杉、浙江万向、科力远和中信国安、西部矿业、西藏矿业等,也在加快步伐改进原材料的生产工艺水平,以提升质量,增加产能,迎接即将到来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浪潮。

亟待攻克的技术瓶颈

在我国,新能源汽车带来无限希望,也遭遇短期难以克服的技术瓶颈。

下面几位官员和专家的观点,具有代表性。

工信部副部长苗圩国内电动车面临着电池、电机、电控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上的瓶颈问题。他推测,在2020年以前新能源汽车的销售只会占整个销售量很小的比例,大约在10%到15%。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小虞中国汽车企业目前还没有相应的技术能够生产出像丰田雷克萨斯那样的混合动力汽车。 “目前本田汽车的弱混合动力汽车可以节能38%,而中国的产品只能达到节能20%的水平。这就证明国内新能源汽车在电控等技术方面还有待攻关。 ”

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教授欧阳明高动力蓄电池同时涉及混合动力、纯电动和燃料电池三种电动汽车,因此动力系统的转型将强烈依赖电池技术的突破。然而,电池技术是现阶段我国新能源汽车实现产业化存在的最大难点,包括镍氢电池和锂电池的寿命、一致性、成本等各方面的问题。

清华大学新能源技术研究所新型能源与材料化学研究室主任何向明:“锂电池技术的入门门槛并不高,但要做好却并不容易。 ”我国锂电池技术的研究存在诸多课题待完善,首先是内阻的问题,目前我国最好的水平和国外最好的水平相差10倍。另一个是电池一致性的问题,锂电池有一个特性,过充电和过放电都不好,像手机等使用的单片锂电池问题容易控制,但汽车使用的锂电池是若干个复杂串并联在一起的,如果一致性不好,就容易造成有的过充、有的充不足的现象,这会影响整个电池的使用寿命和成本。目前国内外对这个问题都还没有完全解决。此外,现在电动汽车电池的电压约为100伏至600伏,一旦发生汽车落水事故,如何保持乘客不触电,也是当前亟待突破的技术难题之一。

问题摆在面前,难题何时攻克?

这,也将考验所有中国人尤其是中国汽车人的智慧!

相关专题:

为新能源汽车补贴“算细账”

欢迎订阅凤凰网汽车电子杂志《轩辕周刊》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李奇 编辑: robot

商讯

车型库
·按价格
·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