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1月10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与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在人民大会堂签订重组新长安汽车集团的协议后,大家都非常关心各板块的命运和后继发展问题。那么,昌河(包括昌河汽车、昌河铃木,下同)在重组整合后,将会有哪些变化?这个昔日的“微车之王”将走向何方?带着诸多疑团和问题,记者对昌河汽车、昌河铃木销售公司副总经理、品牌总监陈平进行了专访。
中航工业集团与中国兵装集团的携手,标志着中国汽车发展从“量时代”进入“质时代”。
记者: 11月10日新长安集团在人民大会堂宣布成立后,社会各界对此议论不一,有持赞成态度的,也有持怀疑甚至反对态度的,请问陈总,您对新长安的成立,有何看法和评论?
陈平:据我所知,赞成的多数,反对的很少。
兵装集团旗下的长安汽车集团和中航工业旗下的中航汽车重组成立新的长安汽车集团,被认为是上周最重要的财经新闻。很多媒体评价此次重组:是国防科技工业民品领域第一次大规模、跨部门、深层次的合作,是两个具有浓重军工色彩的央企之间在汽车领域进行的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战略重组,是贯彻《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重要成果,等等。这些评论都对。如果让我来评价,我也用一句话:中航工业集团与中国兵装集团的携手,标志着中国汽车发展从“量时代”进入“质时代”。
我们可以先来看一组数据。中国汽车工业从零到1万辆用了5年,从1万辆到10万辆,用了13年,从10万辆到100万辆,用了21年,从100万辆(1992年)到突破200万辆(2000年),用了8年。进入本世纪[综述 图片 论坛]以后,中国汽车每年几乎都是以100万级往上跳,从300万辆到1000万辆,仅用了不到7年的时间。从这些数字变化,可以看出中国汽车发展在数量上的膨胀速度,勾勒出了中国汽车工业越来越快的发展轨迹。
但是,今后是不是还能继续以这样的速度前进?这样的发展速度还能持续多久?在数字增长的背后,我们还应该看到什么?
上个月,业界在庆祝我国汽车的产销量已经突破1000万关口的同时,不少有识之士在反思:我们是千万级的汽车消费大国,但是我们的设计、制造、创新能力上能不能说是汽车大国,或者说是汽车强国?综观中国的汽车行业现状,至今仍没有一家汽车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能与国际上的汽车巨头相抗衡,没有一家汽车企业在国际汽车界拥有独立的品牌地位!这与我们的汽车大国地位很不匹配。
如何诊治当前中国汽车业的“虚胖症”?这已经不仅是我们汽车界的问题,甚至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方向的问题。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如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得到迅速提高?重组中国长安,有利于推动中国汽车快速改变鱼龙混杂、力量分散、整体实力偏弱的状况。强强联合,快速整合国内优势汽车企业,有利于推动中国汽车工业从增长数量向增长质量转变。因此,新长安汽车集团的成立意义怎么评价都不过分。我们有理由相信,此次中航工业集团与中国兵装集团的携手,不但是开启了汽车重组的新模式,更重要的是中国汽车发展从“量时代”进入“质时代”的标志。
记者:能不能具体描述一下什么是“质时代”?
陈平:这是我自创的概念。不一定准确。所谓“质时代”,就是从追求汽车增长的数量转变到追求汽车发展的质量。这个“质时代”应该包括提升技术、提高服务、培育品牌、打造核心竞争力等等多个方面,而不是单一地以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规模扩张为特点。
我希望通过下一轮的发展,我们国家的汽车工业整体制造水平能够显著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能够大幅增强,我们能够形成几家具有国际水平的汽车集团、我们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设计制造的汽车可以毫不逊色地奔跑在世界各地。
当然,我们说“质时代”不是说不要数量,而是强调“要什么样的数量”的问题。面对汽车高速发展的现实,我们更应该考虑如何抓住机会、提高汽车业的整体水平,实现汽车的可持续发展。
重组后,大可不必担心昌河汽车品牌、昌河铃木品牌的存续与发展问题。
记者:新的长安集团成立后,外界都风传:昌河汽车实际上已被长安集团兼并,昌河汽车品牌、昌河铃木品牌将不会存在。请问陈总,您对此有何看法?
陈平:重组不是现在才有。重组不是破产、倒闭、关门。重组是重生,是更高基础上的发展。昌河汽车、昌河铃木的品牌存续不是问题。
此次重组,实际上是兵装集团与中航工业联手重组新长安汽车集团。简单比喻就是婆婆与婆婆牵手、不是敌我竞争你死我活。在重组计划中,新的中国长安旗下,包括了原中航汽车旗下的昌河汽车、哈飞汽车、东安动力、东安三菱,包括了原兵装集团旗下的重庆长安、长安福特、长安福特马自达、长安铃木等。这些板块都有相对独立的品牌体系、资源体系、销售体系、制造体系等等。
就品牌而言,虽然不同的板块在定位上有一定的重叠、交叉,但是个性和差别更大。即使像长安铃木与昌河铃木这样品牌文化高度相近的板块,在其下一级的产品品牌层面定位也有相当的差异。如果再延伸到资源、渠道等领域,差异就更加大了。我们都拥有一批优质的经销商、服务商网络,拥有一批忠实的用户群体,这是我们的宝贵资源。所以,不能孤立地谈品牌问题。
品牌不只是一个名称问题,既包括品牌精神、文化,也包括支撑品牌的物质体系,比如我们的产品、我们的渠道体系等。品牌要积累、叠加才能升值。重组后我们在品牌上会有消化、吸收、引进提高,这是自然而然的。我们的物质体系方面,应该是巩固、加强、发展。所以,品牌新生应该是扬弃,不会是放弃。
另外,是统一用一个品牌好还是培养多个定位有差异的品牌好?是用一个渠道销售所有的差异化定位的产品好,还是用多个渠道来销售不同的产品好?在营销实践和理论上都是非常清楚的问题。何况还有商家利益问题、商业诚信问题、品牌维护问题等等。
所以,不能简单地理解品牌整合问题。品牌整合也是做加法,不是做减法。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robot |
商讯
·按价格 | |
·按品牌 |
- 热门文章排行
- 热门车款排行
- 论坛文章排行
- 博客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