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透过国货争议看中国汽车的短板
2009年06月25日 08:26大河报 】 【打印已有评论0

华晨宝马和北京奔驰入围2009年~2010年中央国家机关汽车供货协议的消息披露后,引起轩然大波:华晨宝马北京奔驰,到底是国货还是洋货?

有争议,不足怪。缺少具体的界定标准,“国货说”与“洋货说”都有自己的理由:“国货说”不乏依据,华晨宝马和北京奔驰都在国内生产,并非进口产品,企业员工也多是中国公民,因此应当归于国货;“洋货说”也不无理由,华晨宝马和北京奔驰虽然是在中国土地上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中国“本土血统”,但其品牌商标姓“洋”,核心部件也多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因而总体上是姓“洋”不姓“国”。

消除争议,需要有说服力的理念,更需要权威的界定标准。在这个问题上,我认同一位汽车专家的观点:“界定是国货还是洋货,最关键的,看是否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除了商标以外,比如动力总成、发动机、变速箱、车身等几个核心部件是不是自主生产或控制,是否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就能定义是不是自主品牌。”以之衡量,华晨宝马和北京奔驰不属于“国货”,中国大多数汽车生产厂家生产的汽车也难称“国货”。

透过“国货”争议,我们看到的是中国汽车的一块短板:缺少自主知识产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汽车产业通过跨国合作,引进了资金、技术、管理和车型,促进了汽车产业的发展。但是,历经20多年发展,这种背负“市场换技术”使命的发展模式弊端也日益显现。依靠大型散件进口在国内组装,成为相当一部分汽车整车生产厂家的生产模式。汽车生产格局笼罩在跨国汽车巨头的阴影之下,汽车市场95%以上的份额控制都为合资企业所控制,而这些企业的外资方几乎掌握了所有新技术;汽车的关键零部件以及整车设计等关键环节,处处受制于海外汽车巨头,特别是发动机、底盘、电子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方面缺乏自主研发能力,汽车产业在品牌知名度、国际竞争力、汽车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远差于欧美、日本,以致产品基本限于国内销售,目前增长最快的自主品牌轿车的市场份额也不足三成,且大多是中低档车。缺少自主知识产权,成为严重制约中国汽车业发展的短板。

诚然,全球一体化,经济大开放,也不必苛责是不是纯粹的国货;而且,汽车工业涉及的上下游产业几乎遍布所有行业,堪称是所有工业部门的集合,其整车生产要完全做到不用国外的原材料、零部件和技术,既没必要,也很难。但这不是国内汽车业安于现状、无须注重自主知识产权的理由。青出于蓝,也要胜于蓝。中国汽车业必须从战略发展的高度,重视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现实告诉我们,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打破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在核心技术上更少受制于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主导市场,真正成为拥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生产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改变“外贸巨人、品牌侏儒”的形象,避免利润的大头被别人拿走,汽车销售“增量不增收”的尴尬局面。

相关专题:

自主品牌界定条款即将出台

相关报道:

徐长明:国货界定要遵循四大标准

九部委《通知》:政府采购优先买国货

汽车采购国货界定存争议 官方标准有望出台

合资自主能否称国货 开发成本低恐冲击本土车企

何红锋:“国货”定义尚不明确 何谈政策支持?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李北陵 编辑: wuliang

商讯

车型库
·按价格
·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