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种新的思维去做汽车,以一种巧妙的方式越过障碍,这或许才是菲亚特死里逃生最宝贵的经验。但马尔乔内能改变情况更为复杂的克莱斯勒吗?
□记者 龚伟同
旧霸主的衰落往往伴随着新势力的崛起。生在意大利长于加拿大的菲亚特CEO马尔乔内虽未沉湎于罗马帝国曾有的强盛,但毫无疑问,他的确觊觎着后通用汽车时代势力范围的重新划分。随着菲亚特收购克莱斯勒尘埃落定,他梦想的图景正在变得更为清晰。
巧越障碍
马尔乔内预期,在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仅有6家汽车制造商能够继续生存下去,而菲亚特要生存,其年产能最起码要达到每年550[综述 图片 论坛]万辆。为此,菲亚特曾角逐收购通用汽车旗下的欧宝。失之东隅之后,菲亚特才退而求其次。然而,克莱斯勒能否承载得起马尔乔内理想之重?
瑞士著名的管理咨询师克劳茨·斯托尔克提出一个南森理论。1893年,挪威极地探险家弗里德托夫·南森在探险时遇险。他从一块浮冰跳到另一块浮冰,最终安全脱险。克劳茨·斯托尔克表示,马尔乔内就像南森那样,是一个不断寻求新挑战的幸存者。
无疑,克莱斯勒能给马尔乔内带来足够的刺激性。十余年前,戴姆勒·奔驰公司吞并了状况远比目前好得多的克莱斯勒,在经过多年亏损及短暂的业绩回升后,克莱斯勒终究还是难逃一劫。克莱斯勒的问题是系统性的,涉及了产品开发、竞争策略、工会、供应商关系以及经销商关系等等,其中有些问题如同耸然而立的巨大冰山,难以逾越。
2004年之前的菲亚特与克莱斯勒不乏相似之处。迄今来看,“幸存者”马尔乔内似乎成功绕过了这些冰山。
马尔乔内出任CEO不到两年时间,菲亚特即恢复赢利。2008年,菲亚特汽车公司实现利润17.2亿欧元,汽车销量220万辆,销售额达到770亿欧元。与戈恩拯救日产过程中强调大幅裁员及关闭工厂不同,菲亚特汽车公司的复兴并未伴随着大幅裁员,相反其员工数量还明显上升。2008年,菲亚特汽车员工数量为52634名,比2004年约增加了16.6%。
菲亚特的情况略为特殊。一方面,相对于通用汽车和福特来说,菲亚特员工数量本来就较少,另一方面其裁员实际上已经提前进行。2000年12月,整个菲亚特集团的员工总数为73763人,到马尔乔内上任前一年的2003年12月已裁至55403人,减少了大约25%。相比之下,到2006年福特汽车公司的美国员工数量仍多达7.5万人。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马尔乔内没有遇到任何阻力。实际上,在他上任后不久,工会就给他来了个下马威。2004年11月5日,菲亚特汽车公司在意大利全国范围内进行了4个小时的罢工。
马尔乔内遇到的是一道极为棘手的难题。菲亚特汽车公司当时在欧洲的产能利用率只有60%左右,远低于赢利所需的80%—90%的水平,因此压缩产能几乎是无法避免的,而强大的工会又使得该问题的解决充满了复杂性。当然,与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相比,菲亚特也有某些有利因素。意大利法律规定,处于财务困难的工业公司可以暂时让员工在家待业,只付给他们部分薪水。这实际上相当于隐性裁员。
在对利弊进行再三权衡之后,马尔乔内承诺不关闭菲亚特在意大利的任何一家工厂。马尔乔内冷静地指出,劳动成本仅占一辆车的6%—7%,因此菲亚特汽车的巨额亏损必定另有原因。他甚至还表示,汽车公司动辄就通过裁减工人来恢复赢利的做法,实际上是企图回避解决更加复杂的问题。
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尽管菲亚特意大利工厂的劳动力成本不尽相同,但相比较于发展中国家,其成本仍明显偏高。比如,它在波兰或南非的劳动力成本约为每小时30欧元,而在意大利则在55—90欧元。如果不靠这种手段,菲亚特如何降低其成本?像戈恩当年一样,马尔乔内拿供应商开刀。菲亚特与其主要供应商达成协议,将零部件成本下调了5%左右。
相关专题:
相关报道:
作者:
编辑:
buyh |
商讯
·按价格 | |
·按品牌 |
- 热门文章排行
- 热门车款排行
- 论坛文章排行
- 博客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