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兰/文
李书福在微笑。在福特宣布吉利成为沃尔沃的最佳竞购者之后,一位“汽车狂人”到资本运作高手的蜕变真正开始了。
从江浙富商们熟知的形形色色的标会、半隐蔽的“地下钱庄”,到2004年香港借壳上市,再到吉利汽车向国际知名投行高盛定向发行近26亿港元的可换股债券和认股权证。这个时候,汽车已经成为演变成一个公司的图腾,肩负着更多的资本重压向前迈进。
然而,对于吉利汽车而言,真正的资本旅程才刚刚开始。
与吉利原有品牌形象对比,一旦“娶”进沃尔沃,难免有农村小子把豪门女弄到手的快意。事实上,今年上半年已宣布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交易量只从去年同期的59宗增加到65宗,而交易额却已超出去年同期交易额的三倍有余,达到147亿美元,这背后无不显露着同样的快意。
再看坊间言论,也时有“抄底美国”之类的标语喧嚣而过。
福特当年以60多亿美元的价格购入这家瑞典汽车公司,出手时已经今非昔比,但即使如坊间传闻20亿美元左右的收购价格,对吉利而言,也是个惊人的数字。但更重要的是,福特一进一出之间的折损,是陈列眼前的最佳样本,提醒我们一个很质朴的道理:资产的定价没有客观的“秤”,物理意义上的同一块资产,股价动辄可以相差几十亿美元。
与卖产品的辛苦相比,当资产交易顺风顺水时,前者显得费力不讨好。但一旦后者倒了霉运,轻者无数单位的产品利润打了水漂,重者万劫不复。
今年上半年,吉利汽车主要经营指标均告增长,其销售收入为59.49亿元,与去年同期的6710万相比,增长88倍;净利润达5.959亿元,而上年同期为2.428亿元。
从这些表面的数字来看,增长速度不可谓不高,但细阅中期报告可知,相当幅度的“增长速度”来自并入中国联营公司44.19%之额外权益。换句话说,真正可比的增长情况,从公司之外来看,目前还很难得到准确的数字。
而对于未来而言,这个数字所暗示的吉利后续成长动力,才是真正的悬念。它不但决定了吉利能以怎样的效率将原有的生产线转化成现金流,也是决定沃尔沃买入价格是高是低的最终准绳。
在随处可见“吉利并购沃尔沃”的探讨之外,实际上,上市公司公告竭力撇清与交易的直接关联,却鲜有人注意。
“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本公司”)得悉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吉利控股”)于二零零九年十月二十八日刊发公布指,吉利控股正与福特汽车公司(ford Motor Company)就收购沃尔沃汽车公司(volvo Car Corporation)(“建议交易”)进行详细磋商。本公司重申,本公司并非建议交易之订约方,且就建议交易而言并无与吉利控股合作或向吉利控股提供融资。”
写的够清楚了,与福特汽车在谈的是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至于,为什么明明可以简称“浙江吉利”,非要简称为“吉利控股”,你可以看成是李书福式的聪明与狡黠,也可以看成无心插柳的神来一笔,反正股价的涨幅是实在的。
过去52周的最低价为0.15港元,时隔一年,飙升至2.87港元,相差19倍。
这背后,不难看出专业机构影响力的侧影。高盛位于德拉瓦的联营基金出资认购吉利可换股债券及认股权证,其中认购权证就多达3亿份,这样规模的交易想来也不是个把星期就能谈下来的,而在这谈判期间,这股价也果真就能从块儿八毛涨到认股权证行权价2.3港元之上。
从这个角度看,让高盛及其联营公司赚些钱真是太值了——吉利发行的18.97亿元可换股债券,债券年利率3厘,换股价格为每股1.9港元,旱涝保收的这笔交易以10月28日收盘价2.87港元计算,差不多就有10亿港元账面溢利,何况按照惯例,安排这么大一笔交易,七七八八的各种动辄百万元级别的收费也是免不了的。
但让人赚钱是小事,资本旅途中如何保持独立思考却是性命攸关的大事。
几天之前的10月23日,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荣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江伟、国家法官学院教授毕玉谦等多位国内法律界大佬在《关于香港特区外国银行涉及中国因素的KODA等境外理财所引发的有关纠纷处理的法律意见》上签名,声援内地KODA苦主。
KODA (Knock Out Discount Accumulator)也称为Accumulator,中文名是“累计股票期权”。KODA是一种高风险的衍生品,业界取Accumulator的谐音,戏称其为“I kill you later”。中信泰富正是投资于这一高风险的衍生品,导致186亿港币的巨亏。而在香港私人银行开户的一些内地富豪,也因这一产品遭受巨亏。
这些法律界大佬之所以伸出援手,原因无他,当这些富豪被私人银行说服,投入巨资买所谓“打折股票”时,买入的却是“I kill you later”。结果是,个别苦主,投了一个亿,最后还倒欠银行一个亿,被人牵着鼻子走的坏处可见一斑。
别以为这是因为“财商”太低才会中招,“财商”高的人就没事。当资本交易复杂到一定程度,需要动用多种工具和设定许多交易安排时,难保谁不会犯晕。
波澜壮阔地掀开资本旅程的吉利,现在显然无暇顾及这一些,但人无远虑并有近忧,要行得更远,李书福不妨多问问自己的高管,有几个搞明白了公司的中期报告之中提到的“可换股债券嵌入式衍生工具部份之公允值收益”,究竟是什么意思。
相关专题:
相关报道: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海兰
编辑:
zhangyang |
商讯
·按价格 | |
·按品牌 |
- 热门文章排行
- 热门车款排行
- 论坛文章排行
- 博客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