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晖:我不能完全同意,尽管我是陈老的多年学生,但对他观点我完全不赞成。不应该搞中国式的三包,也可以搞一个洋式的三包,如果中国汽车市场宣布没有包换、包退,我不敢说制造商,像通用、上汽、一汽,我不敢说他们,至少我可以说国内的经销商以北京为代表的经销商一定会在质量问题上有事故。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前两年买了一个中国数一数二的制造商的车,一直到出大门,这个车的半轴就坏了,这样的车我认为就必须给人退。如果你窗户坏了、轮胎爆了都可以,半轴还在没有出市场大门的时候就坏了还不能退,我觉得维护维权的消费者会越来越多。因为确实投诉门槛非常高、投诉成本非常高、投诉无门,而是要切实的制定出来,在召回完善的基础上应该制定出什么情况必须退,什么必须换,给制造商、经销商一定的压力。我认为不是说对社会贡献大小是勤劳的问题,是责任的问题。要不然消协就没有任何用,电视可以退、洗衣机可以退、自行车可以退,汽车就因为价值高不能退我觉得没有道理,必须有一个制约住经销商,你制造出的就一定是合格的,发现赶紧召回,不能说不许退也不许换,我觉得那时候别说召回没有用了,什么质量管理办法消协都没法维护了,因为他没有压力了。
就跟中国的汽车为什么进步不了,没有一个制造商退出历史舞台,这种没有竞争的状态下中国强大不了,只能是量,世界第一。但你强大不了,没有竞争,没有竞争的市场就不会有创新、新动力。我觉得可以不搞中国式的,因为中国式的三包消费者可能要求过度,但大多数消费者为什么非得弄一个驴拉奔驰什么的,这是万般无奈之下才这么做的,如果有一线出路,他不会这么做。
我觉得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基本国民素质还是有的,这种极端是非常少的。我觉得一定要在质量维权里,在什么状况下必须包修、什么状况下必须包换、什么状况下必须包退,否则的话消费者权益就真没法“维”了,尽管咱们相信制造商,比如说有难度,真正退还有难度,不是制造商,制造商坚决不退,经销商也不退,因为一退就跟利益挂钩了,损失很大,更重要的是政府制约,为什么?北京买车需要13道程序,比如国税、地税等等,包括上牌子,我工作了15年,卖了将近上百万辆汽车,只有三辆车是退成功了,是我要出面,上法庭告制造商的情况下,为什么?非常严重,我认为实在不像话了,这个质量问题,必须得退。为什么退不了,难点不再制造商、经销商,我觉得法规有了他必然给退,是在政府部门,这么多的,你想那时候叫购置附加税,现在叫国税,你要从国税局交进这一万很容易,要退出这一万难上加难。到车管所说把这个号吊销了,然后退出去再换一个新车进来,如果大家有兴趣我建议你们试一试。
所以在这种状态下,理论上包退、包换可以,实际上很难做到。所以我觉得,我坚持认为中国必须没有三包法,也应该有包换、报退的相关条款制约,否则的话真的会有一天,经销商会有恃无恐,既然不能退也不能换了,那经销商威权问题一定会大行其道,那消费者权益根本得不到保证。目前有些问题确实应该退、换。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先回顾“十一五”,再展望“十二五”,所以具体提及汽车业的并不多,仅有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发展,与汽车行业密切相关的话题较去年下降13处,致使今年仅为10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