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轿车项目
与浦东开发、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一样,上海大众汽车的孕育和成长,是上海人抓住改革开放机遇的一桩佳话。蒋涛回忆,“那真是一次千载难逢发展上海轿车工业的机遇,我们牢牢地抓住了这次机遇。”
1978年,时任上海机电一局局长的蒋涛接到了一项重大的使命。这就是中国汽车史上著名的“上海轿车项目”。
第一个机遇来自第一机械工业部的推荐。1978年7月,国家有关部委准备向国务院报告,拟开展来料加工装配业务,并引进一批装配线,一方面可以为国家换取一些外汇,另一方面可以加快我国一些工业行业的升级改造。时任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饶斌认为这是一个发展轿车业的好机会,而且考虑到上海的工业基础好,又是国内唯一批量生产轿车的基地。于是饶斌向国家有关部委建议:“引进一条轿车装配线,放在上海,并将上海轿车厂改造成现代化的小轿车制造厂。”饶斌的建议被采纳并写入了给国务院的报告。
蒋涛回忆,“当时中国生产轿车的只有两家--上海牌轿车和红旗轿车,不能满足国内需求,每年进口车要花国家大量外汇。一汽‘红旗’专供高级官员与接待外宾用;上海牌轿车是五十年代水平的仿制车,产量也少,年产量从未超过3000辆。引进一条来件装配线规模是年产三万辆,80%出口,20%内销,这样既赚了外汇又减少了进口,节约了外汇。”
但是,第一机械工业部和与世界各国大的汽车集团接触后,没有一家对来料加工的方案感兴趣。最后美国通用公司的高层向中汽公司建议:对轿车这种高科技水平的产品,最好采用合资办法共同经营共担风险。而当时任副主席的邓小平的拍板最终推动了上海引进国外汽车合资伙伴。
蒋涛回忆:1978年11月9日,时任国家计委副主任顾明向邓小平同志请示“轿车能否与外商合资经营”时,小平当即回答说:“可以,不仅轿车可以,重型汽车也可以”。一锤定音,随后第一机械工业部告诉上海主管部门:今后轿车项目即按中外合资经营方式与外商接触。
第二个机遇则是中国机械工业代表团对欧洲六国的访问。1978年10月到11月,中国机械工业代表团访问了欧洲6个国家、50多个企业和研究单位,这个建国以来机械工业部组团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同时也比较系统的一次对外考察,打开了上海大众合资的大门。
1978年11月20日在德国(西德)参观大众公司的预备会上,蒋涛向一机部部长周子健建议:在参观后的座谈会上,能否向大众提出与上海合作合资经营轿车厂的意向。周子健同意了这个建议,但并没抱什么希望,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
“我们一说,时任大众董事长的施密特先生就热烈响应,(举起)双手赞赏”。蒋涛回忆:“施密特指出,大众汽车正和另一国家(事后了解是韩国)商谈在亚洲合作建厂问题,如果中国愿和大众汽车合作,那么大众汽车将放弃与另一国家商谈的项目。并且,大众汽车愿意出资金,也愿意转让技术,将大众汽车研制的最新车型提供给上海选择。”
有意思的是,当时另一个关键人物——中国机械工业代表团的秘书长也在场,这个人正是江泽民。会后江泽民亲自对蒋涛交代:“千万不要放过这一机遇,回国后抓紧向中央各部委和市委市府领导汇报请他们支持。”于是,一路通畅,上海市有关部委和市领导一致表示同意。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汪道涵指示:这一项目由蒋涛负责,组织班子着手准备对外谈判。因此,蒋涛从头至尾主持上海大众的对外合资谈判。其后,上海汽车联营公司成立,蒋涛调任董事长,继续参与谈判和早期企业改造、建设与国产化工作计划二十年之久。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吴琼
编辑:
zhangying |
商讯
·按价格 | |
·按品牌 |
- 热门文章排行
- 热门车款排行
- 论坛文章排行
- 博客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