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涛:从试验田到中国汽车业的黄埔军校(3)
2009年10月09日 20:10中国证券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6年坎坷谈判路

尽管大众汽车有意和上海成立合资汽车公司,但合资谈判的艰辛非常人所能想象。

上海与德国大众合资项目谈判历时6年:从1978年11月开始,直到1984年10月10日,上海拖拉机汽车工业公司、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和大众汽车在人民大会堂正式签订《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合营合同》,中德投资比例各占50%,合同期25年。时任德国总理的科尔也出席了该次签约仪式。

在这6年间,蒋涛的工作也变动了两次,但从始至终蒋涛都直接负责对外谈判业务。“第一次是1979年12月,我从上海机电工业局调进上海市计委;第二次是1982年7月,我调入了上海市八届人大常委会。每当工作发生变动时,上海市政府都发文给相关部门,让我继续负责合营项目的筹建工作。”

回顾这6年谈判的经历,蒋涛说:“前面两年主要工作是考察,遇到了不少大的曲折,比如说项目的规模从原来的15万辆改为2万辆;后面三年半则进入正轨,按照年产2万辆小项目谈判基础协议,如可行性研究,合营合同、技术转让协议和合营公司章程、考察零部件厂、制订国产化计划等。”

在谈判的6年中,国内和国外的经济形势都有巨大的变化,孕育中的上海大众曾经碰到三个极难跨越的坎。

“第一个坎是,1979年中国进入经济调整期,一些原定的大项目都要下,新项目一律不上。”蒋涛说:“我们觉得中外轿车差距太大,应该抓住机会。所以向国务院上报,最后这一项目终于得以放行、继续谈判。”

但没想到,第二个坎没多久就来了,德国大众出现了财政困难。“1980年,上海和大众汽车谈判后,原打算分三期形成15万辆的年产能,整个项目投资近20亿马克。但德国大众考虑到财政困难,投资回报率等问题,故有意中止项目。”

为了留住项目,精明的蒋涛决定将大项目改为小项目,从年产15万辆改为年产2万辆。蒋涛解释:“虽然规模缩小了,但保住后的项目更着眼于长远化,小项目也为上海大众未来滚动发展创造了条件。自1985年上海大众成立后,曾7年不分红,这笔钱就成为1992年上海大众二期扩建工程的资金。”

1982年,上海大众的筹建项目碰到第三个坎。蒋涛说:“当时,有些人的观念跟不上,认为在中国搞轿车,是文化大革命的余毒,因为轿车都是给官员坐的,给老爷坐的,不是群众所需。同时,有些汽车业的同行也极力反对在上海生产,他们认为小厂应该生产技术含量低的大货车;大厂去生产技术含量高的轿车。”幸运的是,政府主管部门很清楚地看到未来的发展的主趋势,支持上海大众合营项目的进行。

“6年中,我们光谈判就进行了60多次。其中和大众汽车就谈了29次。由于当时成立中外合资公司是一件新鲜事,我们碰到了不少困难。”蒋涛现在回忆起来,当时的困难也变得有些甜蜜的味道。

2009中国网民汽车消费调查
欢迎订阅凤凰网汽车电子杂志《轩辕周刊》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吴琼 编辑: zhangying

商讯

车型库
·按价格
·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