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30年前,仅仅骑着破旧自行车,在拖拉机厂做学徒工的胡茂元就想到了在那个文化荒蔓的时代在上海交通大学自修高等学位。前瞻性的思维能力为胡茂元今天的成就奠定了基础。同样,现在的胡茂元并不只是掌握着中国汽车业三强之一,并且操持着中国效益最好的两家汽车合资企业的生产经营。2003年,胡茂元做了80万辆车,但他仍然无法回避自主品牌缺失这一严峻的话题。对此,胡茂元找到的突破口既不是从规模化经营找出路,如一汽;也不是积极寻求资本扩张之路,如东风。尽管前两家企业的做法上汽同样有所尝试,但胡茂元想到了通过跨国兼并重组来迅速获得核心技术以及相关的一整套汽车企业生产经营体系。
收购韩国双龙,整合英国罗孚。通过“买现成的”来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是全球一体化趋势下的并不鲜见的手段,但在国内做到的只有胡茂元。
从上任到现在,胡茂元是所有汽车老总里面出手最“阔绰”的一个,这主要是源于两家合资企业上海大众和上海通用所带来的巨大利润。持续的利润来源并未消蚀掉上汽走民族汽车之路的信心。一位业内人士在评价三大集团时曾感叹:在自主品牌建立方面,上汽走在了前面。
尹同耀 奇瑞汽车董事长兼总经理
一位曾经和尹同耀在一汽大众做过同事,后来成为一家合资汽车企业领导的人士曾向记者坦言,他最佩服的人就是尹同耀,因为他做的是自己想做的事,也是值得尊敬的事。尽管这位老总所在的合资企业不论从生产条件还是产品规模都要胜过奇瑞,但他却更羡慕尹同耀所从事的事业和他所处于的那种充满激情的创业状态。
在媒体面前,尹同耀向来处事低调,很少接受记者采访。但在工作方面,尹同耀则处处显示高调,从奇瑞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成为国内汽车企业中的一匹黑马,近几年连续呈现爆炸式增长。
奇瑞真正的发展是在加入世贸以后,也就是2001年通过和上汽的联姻拿到7字头的轿车生产目录之后。2001年全年,奇瑞轿车销售2.8万辆车,销售额达20多亿元。到了2002年,奇瑞销售翻一番达到5万辆,销售额40多亿元。到去年,奇瑞的销售再翻一番,达到了创记录的10万辆。
作为在欠发达地区缺乏政策支持以及国际合作条件下发展起来的汽车企业,奇瑞的创新之路更值得目前国内同行借鉴。一方面尹同耀已经成功了,他创造了前人无法想象的一个奇迹;另一方面尹同耀离成功还差得很远,因为奇瑞的征途才刚开始。
“如果是死,也请给我一次跳楼的机会。”
李书福的这句呐喊仍然能够代表民营经济进入汽车业时的那种愤懑、无奈的心情。
李书福言辞犀利,善于表达,说过很多很“出名”的话,除了开头的那句之外,还有诸如“我之所以不招人喜欢,是因为我做的事总在揭别人的短”、“看一个企业主要看这个企业的领导人聪明不聪明,我就是个很聪明的人”等。都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李书福的个性:充满自信,满怀激情。
李书福从进入汽车业的第一天起就表示,要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并通过现身说法表明吉利产品是最符合中国市场发展和消费者需要的。以这种信念为支撑,吉利不断刷新国内轿车产品的价格底线。成为国内汽车产业中的一条“鲇鱼”,也正是这条“鲇鱼”,打破了中国汽车工业靠政府保护和国有资本垄断的坚冰。
李书福之于中国汽车业的意义在于,证明了民营资本仍然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结合自身的优势,在汽车这样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行业有所作为。
有媒体在报道李书福时称他是一个特殊的汽车人,这种情绪源于国内对农民出身的李书福从事汽车行业领域的开拓并不看好。就在李书福决定进军汽车产业的时候,一次亮相中央电视台《对话》的节目成了其他产业精英对李书福战略转移的集体质疑。而在李书福宣布要做中国的丰田时,惹来的又是产业界对这种表态的一阵讪笑。
李书福把中国加入WTO说成是“和世界订的合同”。平时他非常乐意讲的是“精神”、“使命”,甚至把吉利的现在比作八年抗战时“小米加步枪”的八路军。但就是这样一个农民出身的人制造了目前在中国每一个角落都在跑的吉利牌轿车。李书福称中国最好的轿车生产地点不是长春,不是上海也不是武汉,而是浙江。原因很简单,浙江拥有最为庞大的零部件制造和配套能力,并且有大量的社会游资可供产业吸纳。在资源全球采集的过程中,李书福有了发展的可能和空间。
目前吉利的发展仍不稳固,在四大生产基地的战略布局完成的时候,车市却开始由井喷状态转入正常的发展脉络,在国际厂家的日益挤压之下,李书福的困难才刚刚开始。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何醒言
编辑:
zhangying |
商讯
·按价格 | |
·按品牌 |
- 热门文章排行
- 热门车款排行
- 论坛文章排行
- 博客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