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评:观致的未来,还将由奇瑞主导(2)
作者:周丽君
核心提示:高高在上的观致,或许需要接点地气,奇瑞虽然有点寒酸,但必定在成本控制、国内渠道等诸多方面,有不可多得的优势。观致的未来,或许还得依托奇瑞。
点评四:购车成本最好别超过可支配收入三分之一
新闻背景:德国《明镜周刊》报道,德国人一生中花在汽车上的开销平均为33.2万欧元(约人民币268万元),养护费用占到了很大比例。德国人一生中会开54年车,购买3辆新车和5辆二手车;购车费用平均为11.69万欧元,油费7.89万欧元,保险费和税费5.81万欧元,租用或购买车库的费用为2.03万欧元,洗车和维护费用1.69万欧元,而保养和更换机油的费用为1.3万欧元。
评论:
写了几年汽车评论,有些购车人士也会慕名咨询,多数问题是买什么车适合。
其实一个严肃的问题,买一辆好车固然重要,但我国消费者往往对自身购车能力、以及购车后的消费情况,缺少一个清晰的认知,购车过去盲目。导致不少消费者购车后,甚至不敢开车。如果这样,买再好的车,又有什么意义呢。
被问多了之后,笔者也形成一定的固定回答思维,首先告诫消费者不要让购车成本超过自身可支配收入的三分之一。如一年你只能挣个十万,最好买辆三四万的QQ就可以了。因为计划买车的人士,其背后往往是一个家庭,甚至大家庭。在中国这样一个很神奇的国家,一年里等待你开支的,绝非汽车而已,包括房贷、孩子教育、老人养老、医疗开销等。在多数城市有些好点的幼儿园,一年就得三四万,再加老人万一生个病,别说买车,连看车的心情都没了。当然,很多来咨询的并不考虑这个问题,因为不少是富二代或啃老族,就想要一款好车。
其次在购车中,咨询下当地的售后服务与消费情况,如果是买辆经济实惠的普通车型,可以考虑随大流。随便在城市的马路边,目测下开哪款车的人最多。最后再考虑车子本身的问题。
点评五:PSA中国,战略扩张还是战略收缩?
新闻背景:经济观察报 张煦 近期发布的财报显示,受欧洲经济环境和车市影响,法国标致雪铁龙集团亏损达到创纪录的50.1亿欧元。这让PSA借中国市场实现复兴的计划变得尤为迫切。2013年4月份的上海国际车展上,PSA掌门人总裁菲利普•瓦兰将率研发部门的高层来华。其行程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很可能是为PSA最新平台EMP2探路。
评论:
中国一直被PSA寄予厚望,尤其是在2012年PSA出现巨亏,高达50多亿欧元,以及欧洲车市销量纷纷被预测将持续下滑之际,PSA对中国更是孤注一掷。PSA在中国的涡轮增压发动机、EMP2平台等先进技术的投放,被都加速度推进。
近一年,PSA在中国并非一帆风顺:人事方面,全球裁员蔓延至中国,位于上海的研发中心建设被减速。被寄予重整PSA在华品牌形象、构建PSA全球与中国区有效沟通厚望的前PSA亚洲产品规划和市场战略总监孙晓东,也于2012年9月转头吉利集团;渠道建设方面,东风标致与东风雪铁龙的销售公司被整合,独立性削弱。美其名曰减少内耗,但谁都知道打打更健康的道理。过去的2012年,不仅神龙汽车面临不同程度的经销商退网的考验,长安PSA的渠道建设,更是举步维艰,即便名义上26家,但离预期目标相去甚远,而DS5的却是国产在即。产能方面,按目前的速度,神龙第三工厂投产后,产能过剩将进一步加剧,长安PSA的产能过剩,在近三年,已是板上钉的事情。
战略与实际总有一定距离,PSA这个距离还是挺远的。在瓦兰亲自督战中国战事之际,是否也有必要为之前的一系列有待商榷的中国决策买单?保守与冒进交相辉映,新动力、新车型、新平台等的投放,落后大众、通用等一大截。长安PSA等合资车企的建设又是仓促推进。
对瓦兰而言,中国是其最后的希望,激动点也在情理之中,但对PSA而言,中国一直是希望,更需要一颗平常心。目前的中国车市整体趋冷,PSA更需考虑如何过冬。
点评六:中央拧不过地方,中国车企的扩张成本太低了
新闻背景:新华网 郑黎 黄瑞鹏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2013年2月28日在浙江省宁波市杭州湾新区签约“动力总成中国制造总部项目”,总投资25亿元。其主要内容为年产100万台动力总成(含年产70万台各类涡轮增压发动机和30万台先进高性能变速器。此项目计划于2015年12月底全部竣工并投产,项目实施后将成为吉利国内最大的动力总成生产基地。
评论:
发改委三令五申严控汽车产能,甚至歇斯底里到了将汽车异地扩张与造车资质相结合,使得不少僵尸车企也能卖个好价钱。但胳膊拧不过大腿,中央的三令五申,依旧无法控制车企的扩张冲动。
十多年来,过度扩张的话题,从吉利诞生之初一直伴随到现在,被质疑大规模囤地,发展房地产等。
笔者觉得,即便吉利涉足房地产等倒也没什么,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难免会有多元化扩张的冲动,而且吉利汽车的本身,就是吉利多元化扩张的结果。问题在如何实现企业的合理扩张,确保各家车企的自由与平等。
在杭州湾这样寸土寸金的地方,觊觎的车企绝非吉利一家。即便按实际价格计算,吉利汽车一年的十个亿净利润,或许也不够支付一块动力总成基地的购买。而目前的吉利,类似含金量不低的地块还有不少。但这一切似乎对吉利的财报都没有形成较大影响。可见吉利从政府手中那地,是多么的低廉。诸如在成都、大庆,还有地方政府的大量补贴,以及拿出真金白银支持李书福收购沃尔沃,只要李书福能把当地的土地利用起来。
由于地方政府对土地有轻而易举的利用能力,使得中央三令五申严控汽车产能扩张的条例,如同一张张废纸。而地方政府之所以能轻而易举利用当地土地,为车企的扩张提供便利。这难道不是发改委等失责吗?
只有当土地等核心资产,变得有价值,变得需要讨价还价后,才能真正有效遏制车企的过度扩张,才能在车企的财报中显示出交易成本,也才能确保一个公平竞争的游戏规则。
至于产能过剩,仅仅停留于理论层面。无论是整车产能,还是发动机、变速箱等零部件产能,吉利的储备产能远远过剩。如发动机,张家口60万产能,杭州湾100万产能,再加老基地的同样宣传有100多万辆产能,足够吉利,甚至包括沃尔沃在内,消化十年了。但在实际层面,吉利的做法一贯是分期建设,有效利用。
12 |
专栏介绍
近期更新
每日热点评论:红旗轿车仅是张政治牌
2013-03-31 10:43
一周观察:应降门槛鼓励非车企资本进入
2013-03-31 10:34
热评:新能源补贴迟早还得落进丰田嘴里
2013-03-28 19:22
热评:国企发展自主品牌几乎是死路一条
2013-03-27 20:33
热评:廉价车来袭 政府需提升技术门槛
2013-03-26 14:30
强推问题DSG产品 大众应判“消费欺诈”
2013-03-26 09:21
今日热评:大众向美国妥协却向中国示强
2013-03-25 15:32
一周观察:牛拉奔驰 中国陷非制度性维权
2013-03-24 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