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业产能过剩是多年来汽车产业自由度过大、产业布局过于分散、门槛过低把关审批不严、省域经济各自为战等等乱象酿成的必然后果。常态的产能过剩不足为虑。但现在的产能过剩已经形成了一种趋势,潜在的产能过剩预期仍然在保持着很大张力。只要企业数量在,只要企业发展动力在,产能过剩的隐忧就难以消除。
又要企业盈利,又限制企业发展,这个悖论恰恰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左冲右突的企业自己造成的。不给企业动力是不合情理的。但产能过剩说明企业在竭泽而渔、浮躁冲动。企业这种盲目扩张、捞一把就跑、恶性竞争的动力必须限制。
从眼前利益看,恶性竞争能给部分企业带来暂时的效益。一些企业企图借此机会挖掘第一桶金作为未来发展的基础,而这种投机实际上是浑水摸鱼,导致市场乱象的发生。粗制乱造的结果是粗放经营,企业大而不强,缺乏精品,让外国企业钻了空子。
粗放经营引发产能过剩,产能过剩导致供大于求、汽车价格下降,从眼前利益看,对购车百姓有利。但此类车质量平庸,故障频发,只有价格优势,没有性能基准,选购这样的车,会让百姓失去购车的幸福指数。长此以往,自主品牌车型质低价廉,国外精品车就会乘虚而入,百姓想买好车,只有转而购买国际品牌产品。付出了过多资金,让人家拿到了利润,自家的企业发展不起来,国外的企业霸占着自己的市场。
从长远利益上看,盲目扩充产能既不利己,也不利民,更不利国。
如果单纯让市场调节,大量超出需求的国内汽车产品一批一批地出来变成库存车,将给产能充足但产品力薄弱的企业带来灭顶之灾。就此放手不管只依赖于市场调节,有些不负责任。市场调节的明显滞后效应将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为避免损失企业只能无序竞争、恶性竞争、相互压价窝里斗,这很可能让中国失去汽车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最佳时机,反而将中国这一最大市场拱手相让。
从根本上改变粗放经营、产能过剩问题,还是需要宏观调控。
第一,要解决中国汽车产业集中度。大踏步推进兼并重组,跨地区跨所有制进行收购合作,压缩产业结构的水份,避免重复投资,抑制盲目扩张,杜绝铺张浪费。
第二,抓紧推进国内汽车召回法律的颁布实施,对质量问题频发、品质粗糙、工艺落后的产品,依据法律,实施召回。这是企业扩张之后的第二道门槛。依法促进汽车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逐渐迫使条件差、技术落后、粗放经营的企业放弃竞争,接受兼并。从根本上遏制低质产能的扩张。
第三、打破汽车产业的诸侯经济、地域经济格局,重新审视汽车产业布局规划,引导差异化竞争。
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赋予了了宏观调控不可或缺的地位,市场调节无能为力时,从方向上引导和控制,依法行政,对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是非常必要的。面对盲目扩张带来的产能过剩,如果宏观管理放任不管或束手无措,都将犯下历史的错误。
相关报道: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liujm |
商讯
·按价格 | |
·按品牌 |
- 热门文章排行
- 热门车款排行
- 论坛文章排行
- 博客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