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钢:所有的汽车制造商都有义务节能和减排
2009年06月23日 08:30时代汽车 】 【打印共有评论0

“十五”期间,鉴于前期纯电动车的研发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突破,科技部门把世界上开始热门的混合动力、氢燃料电池车的研发也打包列入863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该项目国家投资8.8亿元,加上地方和企业配套资金总共约24亿元。钱和项目很快分下去,国产电动汽车三五年内进入百姓家的说法不绝于耳;各地电动车“研发成功”,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有趣的是,报道多是一次性的,往往再无下文。五年过去,没有一个电动车项目进入商业化生产,24亿元投入,是成果斐然?还是打了水漂?至今没有一个交代。

文章说:按照今年颁布的《汽车产业振兴规划》,到2011年,中国以电动车、混合动力车、氢燃料电池车为主的新能源车将达到50万辆,新能源车将占到乘用车销售总量的5%。但是直到今天,还没有一款国产新能源车进入市场大规模销售过;更没有一款车经历过安全、可靠、运行、维修、支出等方面的长期使用考验;三年中实现从零到五十万辆的突破,不能不说是一个非常大胆的“跨越式”计划。好在突破能否真正实现,三年之中便见分晓。

文章的结论是:当中国汽车业把几百上千亿元的资金砸进电动车的开发,而无瑕顾及追赶全球汽车业在传统汽车优化的新进取,劳民伤财地研制一堆只能领奖,没有实用价值的废物到倒在其次;痛失当下的宝贵时机,再次拉大和全球汽车业的技术差距,那才是中国汽车的悲哀,甚至是我们民族的悲哀。

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可以说从第一辆电动车的出现到现在,从始至终都是一波三折。反对的主要原因有:一是自身技术,如电池等技术不完善;二是产业化难以实现;三是没有传统汽车方便等等。而最为关键的还是对新能源汽车的认识和界定,究竟什么是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是不是新能源汽车的全部?这些问题过去、今天,甚至今后一个时期可能都将困扰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从现在的情况看,围绕新能源汽车一直都有正反两方面的意见,而且持不同意见的两大阵营都有被公认的权威和充足的理论做后盾。

这不由得不让人想起去年3月的一场围绕氢燃料汽车的争论。虽然氢燃料汽车只是新能源汽车的一个分支,但从这次的争论中,仍然可以让人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得到许多有益的思考。

一年前一份由26位国内外传统发动机专家联名写给国务院的质疑氢能源技术前景的信被曝光。这封信的题目是《开发车用动力技术、尽快减轻交通能源压力的建议》。该信当时给国内大力追捧终极动力技术——氢动力的舆论热潮泼上了一盆凉水。

信中的主要观点是:“氢燃料电池汽车未来的前景,还存在很多不可预测的因素。如果氢燃料汽车研究到最后,发现需要走别的技术途径,这就使大规模投资的氢燃料汽车前功尽弃。”联名上书的26名专家提醒,如果中国盲目跟从部分跨国公司的步伐,将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完全“押宝”在氢能源汽车的研发上,很可能给作为支柱产业的中国汽车工业带来巨大的伤害。

对于这样的质疑,科技部部长万钢给与了回应。

万钢说:“从今年的国际车展看,无论是北美车展,还是最近的日内瓦车展,燃料电池汽车都是一大热点,是世界汽车界公认的尖端汽车技术。对此,我们国家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从时间上看,我们要有近期计划,中期、远期的规划。”

他说,在科技部的“十一五”规划中,关于汽车有两个专项课题,一个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一个是汽车先进技术。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专项研究,主要是按照混合动力汽车、燃气汽车、燃料电池汽车这样的序列进行动力系统的攻关。万钢说:“在汽车先进技术转向的研究方面,我们首要是对传统发动机进行优化、改造,开发轻质车身,研究更安全的汽车技术等。在混合动力汽车方面我们的投入是最大的,经过七、八年的努力,混合动力汽车在全国很多省市已经进行入了市场运行阶段,纯电动汽车已经开始出口,燃料电池汽车也已经达到了与国际同步的水平。”

万钢认为,汽车企业发展除了要考虑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所有的汽车制造商都有义务减少排放、节约能源。在能源价格越来越高、节能减排压力越来越大时,新能源汽车将是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也是全球汽车工业努力的方向。

实际上,与万钢持有相同的意见的不在少数。

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教授伦景光是我国燃料电池公共汽车项目的参与专家之一,多年从事新能源汽车研究。他认为,氢能源汽车的技术尚未成熟,目前有人提出质疑很正常。今后氢燃料电池技术能不能成功,谁也不能打保票。从长远来看,汽车产业肯定要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不可再生,终究会有枯竭的一天,人类最终必然要利用可再生能源或者替代能源。

伦景光说,近几年新能源汽车的研究表明,所有可再生能源都不能直接用到汽车上,即使应用较广的太阳能也因能源密度太低难以应用。未来的汽车能源将是可再生能源造出来的“二次能源”或“能源载体”。目前,得到公认的汽车能源载体主要有生物质能、电能和氢能三种种。这三种能源载体都来源于可再生能源。它们各有优缺点,技术成熟度也不同。

据伦景光介绍,生物能源汽车方面,美国近年提倡用玉米生产乙醇,已导致粮食饲料涨价。

巴西计划砍伐热带雨林种甘蔗生产乙醇也受到质疑。用秸秆、木屑、人类不能食用的油脂作物、纤维素等材料生产汽车可用燃料,是一种更好的选择。但目前生物能源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电能可充入蓄电池,通过电机驱动汽车,特别是利用晚间11点至次日凌晨的低谷电充电。我国发电装机容量已超过6亿kW,低谷时即使只富余1/3,也有2亿kW。如充分利用,可供几千万辆汽车使用。但蓄电池的蓄电能力仍较低,电动汽车的动力性能也受到限制,还有电池寿命、成本、安全性等问题。目前我国主要靠煤发电,大量使用蓄电池电动汽车也会导致二氧化碳的排放增加。

相关专题:

2009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

2009中国网民汽车消费调查
欢迎订阅凤凰网汽车电子杂志《轩辕周刊》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编辑: buyh

商讯

车型库
·按价格
·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