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清泰:中国企业在金融危机下该做什么(2)
2009年07月07日 18:39凤凰网汽车 】 【打印已有评论0

进入陈清泰专栏主页>>

重估企业“规模”

“规模”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一个关键因素,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企业的“规模”必须是一个均衡的结构。

资本实力与企业规模是否适当?一些企业过速扩张,始终处于高负债,甚至拆东墙补西墙、短债长用的状态。经营环境一旦变化、周转不灵,资金链就会断裂,即使资产质量还很好的企业也会被逼到破产的边缘。例如:金融危机爆发后江龙控股、飞跃缝纫机等所遭遇的困境;这次金融危机中首先倒掉的雷兄弟;以及亚洲金融危机时,韩国前30家大企业中的大宇、真露、汉拿、起亚等,都是由于过速扩张导致过度负债,成了“成长致死”的案例。

另外,就是防止软实力与生产规模失衡。随着金融危机向中国传导,首先受到冲击的是没有营销体系、没有研发能力、完全靠订单“吃饭”的代工企业。进一步,是有庞大生产能力但没有研发能力和自主品牌的企业。这些企业不是输在生产能力,而是缺乏软实力。

实际上,厂区的大小、生产能力的多少只是企业规模的一部分,往往还不是最重要的部分。其他还包括:技术创新能力、营销能力、品牌影响力、管理能力、融资能力、系统集成能力以及公司治理等软实力。在中国,大多数企业都有强烈的规模扩张动机,不惜倾全部资源扩张产能,却对软实力建设缺乏应有的关注。现在,很多中国企业的生产规模已达到世界级水平,但普遍的问题是“大而不当”,软实力与硬实力不匹配,导致“大而不强”。经验表明:没有技术能力和品牌影响力支持的庞大生产能力,是建立在沙滩上的华丽宫殿,规模越大,风险越大。在新一轮技术升级时,如果跟不上步伐,甚至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例如:从录像机到DVD、从显像管到平板电视的技术升级中,我们亲眼目睹了一出出悲剧。

危机的形势迫使中国企业必须改变一门心思扩大生产规模的发展方式。目前,摆脱困境的根本出路绝不是“抱团取暖”,而是以更加强烈的危机感,积累软实力,实现产品、技术、经营模式上的突破。

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对于能源对外依存度超过95%的日本,是巨大的打击。但日本企业潜心开发节能技术,不仅生产过程节能降耗取得了大的突破,而且以汽车为代表的节能产品一举成为世界抢手货,反而成为石油危机的一个赢家。1980年代前期,短短的几年日元升值超过40%。对于外贸依存度很高的日本企业是巨大的挑战。结果,一批企业倒闭了,但产业结构迅速调整、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产业竞争力反而上了一个新台阶。加强软实力建设,这是今天中国企业必须努力补上的一课。

推进并购,优化结构

经济减速使产业和企业的结构性矛盾充分暴露。很多产业是重复、分散、落后,呈现出结构性低效率。一些企业主业不突出、辅业占用了大量资源;有些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状况还没有改变;一些企业盲目多元化,背上了包袱。企业间长期处于同类、同档次产品的恶性竞争。提高产业和企业竞争力,客观上需要经过一轮并购重组过程,淘汰落后、提高产业集中度。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陈清泰 编辑: ouyh

商讯

车型库
·按价格
·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