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新光:技术差距无法短期缩小反倒可能扩大(2)
2009年07月09日 09:07北京商报 】 【打印已有评论0

“换技术”合同终止后怎么办

若仲裁法庭判处双方终止合同,意味着西安重机不得再使用保尔沃夫的专利技术。而西安重机的多数订单都与保尔沃夫的专利技术有关,不得使用这些技术后,一直依赖这些技术为生存根本的西安重机该怎么办?

打过多年涉外官司的杨安进认为,这起案件很具普遍性,代表了中国“市场换技术”的现状。“国企在‘市场换技术’方面,感觉有些失大于得。”杨安进感叹。

除了中钢,杨安进代理的客户还包括很多其他国企。在他看来,在“市场换技术”的过程中,中国企业过于依赖外方技术,在合同中,没有对“不得生产竞争性产品”等“不平等”条款进行抵制,从而导致现在在很多领域处于“送出市场,换不回技术”的尴尬局面。很多民族品牌,如红旗汽车、上海汽车北京汽车、天府可乐等也在“市场换技术”的热潮中成过眼云烟。

保尔沃夫是当年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典型代表:通过“市场换技术”进入中国——了解中国市场在华设立代表处或办事处开展贸易活动——培养人才,在华建立工厂——甩掉合作伙伴,自己单独在华开展业务,占领市场。

在钢铁行业,我国的年钢产量超过两亿吨,位居世界首位,炼钢冶金设备市场非常巨大。钢铁产业对高端产品,即大容量高炉的需求将越来越大。目前,国内的大容量高炉几乎全部采用保尔沃夫的无料钟技术,很多炼钢和冶金企业对这项技术有着相当的依赖性,工人也习惯了这种高炉的操作,若换成其他公司的技术都未必适应。“若与西安重机终止合同,就等于把这个大市场送给了保尔沃夫。这不仅关系到西安重机或中钢的未来,还关系到整个中国冶金行业。”杨安进表示。

“市场换技术”的得失之辩

谈及上述仲裁,“我的钢铁”网副总经理贾良群表示,“在对外冶金技术合作上,我们还是换到了不少东西,发明和专利可能都是别人的,但到了中国之后,这些技术都进行了消化。目前来看,国内企业已能完全掌握低端及普通炼钢技术,但在高新和特殊钢技术上仍存在5到10年的差距”。

贾良群分析,外资冶金设备制造企业看中的是中国庞大的市场,这个市场钢铁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70%-80%。只有这个市场才有能力消化那些冶金专利技术。就跟刚改革开放时一样,外资看中的都是中国这个大市场的潜力。在特殊年代,“市场换技术”可能是最可行的方式。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曾力挺“市场换技术”,他认为质疑该战略的观点过于片面,不同性质的行业、企业,在“市场换技术”上得到的效果和方式会有所不同,有的是直接获得技术,有些则是通过外溢效应间接获得技术。

不过,更多的声音是在质疑“市场换技术”。上个月底,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提出,国内汽车生产企业大多采取“以市场换技术”的方式与国外公司合资合作,但在技术、品牌、产品制造和营销网络等方面保护中方权益、推进“以市场换技术”的规定不健全,这既影响了“以市场换技术”的实施效果,还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自主品牌的市场空间。

汽车分析师贾新光也不看好“市场换技术”,他认为中国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不可否认,我们换来了一些技术,但在换技术的过程中,中国企业不仅把市场拱手让出,还丧失了当年的开发技术,彻底沦为外资的附庸。市场上所有的主流车型都是合资企业引入的产品。”

家电产业专家刘步尘也认为,家电产业的“市场换技术”实践证实,此策略鲜有成效。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家电生产国,但几乎所有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外资手中,国产家电产品出口屡遭“专利门”;我国生产了全世界80%的DVD,但绝大多数的利润却是用来支付国外的专利费。

“最怕的就是外资利用技术和法律上的优势,垄断中国市场。这也是有‘前车之鉴’的。如在汽车、冶金、日化等领域,外资不仅掌握核心技术,还占据了半数以上的中国市场。”杨安进表示。

“市场换技术”并没达到人们的想象预期,而正处快速发展期的中国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高科技,那么高科技从何而来?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李薇 王晓莹 编辑: buyh

商讯

车型库
·按价格
·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