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新光:技术差距无法短期缩小反倒可能扩大(3)
2009年07月09日 09:07北京商报 】 【打印已有评论0

“合资公司技术消化”亟待加速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室主任宋泓至今还记得6年前对国内汽车产业的一次调研。在当年的走访中,宋泓向一合资汽车企业的中方代表问了一个问题:“合资公司不可能永远继续下去,未来你们该怎么办?”中方代表竟对此问题瞠目结舌,因为他们只顾眼前利益,从未想过这个问题,而这正是外资希望看到的。

贾新光也道出一个现状:在很多合资公司中,中外双方的股权都是对等的,但在产品、技术、管理等方面,外方有话语权而我们没有。此外,外资实际上已从知识产权、品牌、产品技术、管理、销售网络、售后等方面取得了实际的控制权。而中方在这些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果非常少。

“中方急需转变观念,要尽快解决‘关键技术通过合资方式转换成自己的’问题,并在合资过程中建立自己的品牌,形成专利体系。毕竟,我们的议价条件在一天天贬值。”宋泓强调。

安进透露,很多企业非得在与外资合作中“吃了亏”才知道自主研发的可贵。在转换专利技术方面,首钢算一个国企“争气”的例子。1980年,保尔沃夫就与首钢有过合作。首钢迁址时,在得知该公司准备引进高炉无料钟炉顶技术后,保尔沃夫开出800万欧元的技术转让价。如此高昂的开价刺激了首钢自主研发高炉无料钟炉顶技术的决心。根据多项已有的自主知识产权专利,首钢开始研发特大型高炉无料钟炉顶设备并最终成功。如今,无料钟炉顶技术已成为首钢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之一。据悉,首钢采用的220项先进技术,1/3是自主创新。

“资金换技术”能解技术难题?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政府和企业都累积了不少财富,金融危机以来,出国并购风潮此起彼伏。四川腾中收购悍马、五矿拿下澳洲矿业公司OZ、中国民企欲抢购皮尔·卡丹……“资金换技术”一时流行起来。有部分专家建议,中国企业在资本运作方面已有经验且资金雄厚,既然“市场换技术”不尽如人意,那么以后可以考虑走“资金换技术”之路。

专家们普遍认为,如何使中国企业真正迅速地拥有世界一流技术是件很困难的事。数十年的差距靠加强研发来拉近,实现的可能性很小。“核心技术上的差距不可能在短期内缩小,反倒有扩大的可能,因此并购是个不错的选择。”贾新光分析。

“随着经验越来越丰富,中国企业近几年的收获多于‘市场换技术’前20年的收获。”贾新光分析,“这些年来,企业采取的合作方式多种多样,民营资本在与外资的合作上开始游刃有余,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间的合作越来越多,并购、入股等形式层出不穷。很多核心技术的掌握就是通过资本运作来操作的。中国企业应充分利用金融环境的变化,抓住获得核心技术的机会。”

宋泓提醒,通过并购获取专利技术只是一种形式,如何把收购来的专利尽快消化并实现产业化才是最终目的。“专利保护有年限,若不尽快实现产业化,就等于把钱打了水漂。”

不过,贾新光以上汽收购双龙为例告诫正在积极寻找海外并购的中国企业,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并购要有选择性、长远性。要充分考量收购所带来的代价和所得是否成正比。上汽早年间并购双龙51%的股份,成为双龙大股东,但随后便不断遭遇韩国媒体、员工甚至政府“转移技术”的指责,双龙员工还经常以“罢工”威胁上汽。“当地政府和企业员工不会眼睁睁看着你拿走技术。”

专家们提醒,外资之所以要出售,一是因为他们的确亏得不行了,另外就是他们需要中国的钱。而中国企业光有资金是不够的,收购后的问题才是大问题。中国企业在开展海外并购时应多想想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的话——“海外并购难道仅是一个‘钱’的问题吗?你吃得下来,管得了它吗?”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李薇 王晓莹 编辑: buyh

商讯

车型库
·按价格
·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