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国车市向左还是右?
2010年12月01日 15:52新民晚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虽然2010年还剩下最后一个月,但“轻舟已过万重山”,今年中国车市大丰收已全无悬念。人们早已将目光投向2011年车市,明年是否还能继续呈现今年的增长态势,车市向左,还是右?已成为业内关注的热点议题。

明年变数增多

其实,面对今年车市的高增长,众多车企并不敢轻言乐观,因为明年车市未必会像今年一样轻松。今年迈入四季度后,从粮食到棉花,从燃油到橡胶,各种生产与生活物资价格就像脱缰野马[综述 图片 论坛]一样狂涨了起来。高通胀压力下,业内人士预测,在12月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或将在2011年变调,货币、信贷、利率和汇率将全面进行紧缩。从“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走向“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一变化的关键在于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走向“稳健”,“紧货币、宽财政”的基调或许成为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的主基调。

实际上,近日货币政策趋紧的风声已经透露了出来。10月份,中国央行启动了3年来的第一次加息;11月在不到半个月时间里,央行破天荒地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只是宏观调控的一部分。业内人士预期,从货币、信贷、利率到汇率调整的大框架内,明年宏观经济总的基调将是“全面紧缩”。公众的消费心理也将随之趋紧,继而传导到厂家的排产预期。一位车企人士告诫,虽然预测市场是最不靠谱的事情,但趋紧的宏观经济形势还是提醒人们,切勿盲目乐观。

到今年年底,汽车工业应对金融危机和拉动经济增长的任务基本完成,如果今年年底国内经济没有因为抗通胀而下滑,国际经济表现平稳,购置税的优惠被取消是大概率事件,其他刺激政策也可能会取消,这无疑将对明年市场产生较大影响。中国的汽车市场属于政策市场,在政策的刺激下,国内汽车市场才在最近两年全球金融环境不佳的背景下逆市井喷。但政策市的最大弊端是,一旦明年政策削弱或结束市场的波动就比较大,延续两年的汽车销量高增长将难以为继。

步入“十字路口”

由于这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中国车市场也面临两难。节能汽车补贴计划鼓励购车,酝酿出台的车船税抑制购车;虽然前者鼓励小排量,后者抑制大排量,但其政策方向和抑制效应将会显现为对购买冲动的反向刺激。汽车产业需要扶持,内需需要培养和拉动,但诸如大城市牌照竞拍,以及征收拥堵费、增加停车费、凭借停车位使用证购车等地方政策造成的购车门槛可能出现,无疑将增加购车者负担,抑制消费者的购车需求。

专家预测,依赖政策保护较多的自主品牌汽车库存都普遍较高,许多自主品牌车企难以完成年初制定的销售目标。因此,不少自主品牌车企担心,购置税优惠完全取消后,以小排量汽车销售为主的自主品牌销量会进一步受影响。

对于百姓来说,一旦优惠政策取消,将意味着买车支出的增加。以一款10万元左右的1.6L排量车型计算,如果明年政策调整至购置税正常的10%水平,再算上传言会终结的3000元惠民节能补贴,那么就可能比原来多花5239元,若算上愈演愈烈的车船税涨价因素,多支出的费用很可能达到近6000元。此外,业内对明年经济大势及油价走势做出了判断,认为明年石油均价会较今年上涨,大约保持在每桶85美元左右,但需求不支撑过高的价格涨幅,消费者汽车购买能力和企业利润率将下降。

对千万名怀揣买车梦想的准车主来说,或许也从没有如此密切关注过政策走向。继消费税、燃油税和购置税之后,车船税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从已公布的方案来看,大部分车主的车船税负担都将加重。此外,明年的购置税将如何改变?汽车下乡补贴能否继续?种种不可测因素交织在一起,为明年车市增加更多纠结。

成长中的中国汽车似乎步入了十字路口。车市也变得左右为难,动荡不安。汽车消费,到底是鼓励购买还是限制购买?到底是鼓励使用还是限制使用?是鼓励购买限制使用,还是既限制购买又限制使用,还是不鼓励购买也不鼓励使用?

市场“回归理性”

预计到今年年末,国内车市销量将达到历史性的1700万辆,乘用车也将突破千万辆级水平。在如此大的基数上发展,纪录、增幅都不应该再是追求的目标。中国已经进入汽车社会。但对于汽车社会这么快到来,中国显然没有做好准备。无论是能源供应、城市配套、尾气控制甚至是汽车文化,都存在着缺失。超高速的发展,将人、车、社会的矛盾一下子暴露在眼前。

2011年汽车工业应当更注重节能减排,在一些交通比较拥堵的城市,相关限制政策可能还会出台,政策对于汽车业税赋基本是“做加法”,在此背景下,汽车销量增长将“回归理性”。中国汽车业应当从过去过分重视产销量转向提升品质。

回眸今年车市,可以说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有的品牌开始时来势凶猛,但一路走下来却显得后劲乏力;而有的车企看似不温不火,但却能厚积薄发,在“混沌”的车市中越战越勇,后发制人。

这就是说,今年的车市虽然继续呈现出旺盛的增长态势,但是明年的车市,车企吃“大锅饭”的局面将不复存在了。原因在于一方面是随着新车推出的节奏加快,乘用车产品可以说是极大丰富,供不应求的局面将很少会发生,而同质化竞争的情况将越来越严重;二是消费者对乘用车产品质量与品牌的诉求又上了一个台阶,特别是对产品品牌的诉求,对企业品牌的认同,都随着车市的发展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

就今后来说,在产品的品质,销售方式、销售渠道、品牌力的凸现、企业品牌等多个方面处于强势地位者,才可能够依仗着自己的实力,在市场上处于强势地位。所以可以预见到的是,即将到来的2011年,将是开启一个产品力制胜与企业品牌制胜的新时期。另外,二三线市场渠道下沉早已成为业内共识,但谁能率先掌握,就能在未来赢得市场、品牌竞争力。要保证中国汽车产业继续健康发展,就必须考虑能源、环境以及社会配套的制约,只有保持适度增长,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李永钧

相关报道:

购置税优惠临近终止 末班车行情带热岁末车市

以政策为导向需求放缓 明年车市“悬”了

明年车市“悬”了

千年低温 中级车市“三个小伙”拼练“三九”

欢迎订阅凤凰网汽车电子杂志《轩辕周刊》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李永钧 编辑: robot

商讯

车型库
·按价格
·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