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总是喊“狼来了”一样,“治堵”于深圳来说,一直停留在嘴上。北京“治堵”方案的出台,意味着狼真的要来了。
12月8日,深圳汽车保有量突破170万辆。11月份创下单月2.68万辆的上牌天量。不到8个月,深圳汽车总量便从150万辆增长到170万辆。算上外地车数量,实际在深圳行驶的车辆数量已近200万辆。12月23日,北京“治堵”新政公布,其时汽车保有量已达480万辆。
直观来看,与北京相比,深圳的压力尚不算大。此前,相关人士也表示深圳不会限制汽车上牌。但考虑车辆与土地面积之比,深圳车辆密度已经远超北京。仅从土地面积来说,深圳是北京的八分之一。因此,限制上牌乃至限行、摇号和收取拥堵费,深圳真的离得不远。
对北京“治堵”方案,许多人并不乐观。这也难怪,如同房地产,出了这么多的调控措施,房价不见松动。汽车及其拥堵问题也是一样,国家的产业政策、城市规划乃至市民的消费心理都对“治堵”效果存在很大制约。
北京“治堵”的大背景是今年中国汽车销量将达1800万辆。在产业政策上,汽车是作为国家支柱产业而对待。2009年,汽车业为国家贡献了6500亿元税收收入,占总税收的比例超过一成。汽车行业对相关行业的拉动比例为1:5。有人提出,在抑制房地产的背景下,发展汽车行业更是意义非凡。
但是,如果考虑到土地、道路、环境、能源等紧约束条件,将汽车作为国家支柱产业显然存在疑问。中国家庭能否像美国一样家家拥有汽车?汽车是不是国富民强的象征和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这需要决策者考虑清楚。否则,限牌和限行等措施就疑似“钓鱼”,公民看不到政策的连贯性:刺激拉动经济时,汽车减免税费;城市面临瘫痪时,限牌、限行接踵而至。无论是鼓励还是限制,都只是将汽车作为一种工具而利用。产业政策的摇摆决定了“治堵”仅是治标而已。
其次,是城市规划对“治堵”效果的影响。北京之所以快速成为“首堵”,除了汽车激增外,“摊大饼”式的规划是重要原因。尽管规划了若干卫星城,但功能的不完备导致卫星城没有起到分流作用,反而导致对中心城区更大依赖,产生更严重的拥堵。与北京相比,深圳组团式的规划显示出优越。一般来说,无论是宝安、龙岗,还是南山、蛇口,居民并不需要都到中心城区办事、购物。这一模式,理应在光明、坪山以及前海的发展中坚持。未来,功能区的构思对于解决交通拥堵也将有所帮助。
不约而同的是,北京提出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措施,深圳提出了建“公交都市”的目标。此前,深圳还明确提出,在公交网络没有完善前,不会收取拥堵费。但何为“完善”,市民缺乏直观的标准。其实,香港的公交水准可以作一个参照。如何像香港那样,实现规划的合理和运作的高效,需要京深两地认真取经。
尽管如此,从长远来看,对汽车限牌和限行在一线城市都将是大势所趋。就像奥运之后的北京和亚运之后的广州。如果深圳交通拥堵持续恶化,最快在大运会期间采取阶段性限行也未可知。
相关报道:
分享到: | 凤凰微博 | 人人网 | 开心网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胡文
编辑:
linyz |
商讯
·按价格 | |
·按品牌 |
- 热门文章排行
- 热门车款排行
- 论坛文章排行
- 博客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