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联会:6月份乘用车市场现状及未来展望(3)
2009年07月07日 21:30凤凰网汽车 】 【打印共有评论0

4、以环保节能汽车价格高,缴税也高,要求在购置税上也享受优惠毫无道理,因为环保节能汽车另有优惠政策,目前国际通行的做法是新能源车财政补贴,有的车补贴额比购置税高几倍。

购置税减半的理由之一是节能减排。要求1.8-2升的乘用车也购置税减半没有道理。目前中国经济没有坏到,要不计后果的扩大汽车市场的程度。另外政策促进市场的力度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否则都会出现不良的后果。全世界也都承认中国促进汽车市场发展的政策力度大效果好。按惯例国民经济复苏到一定程度,国家的减税、补贴、贴息等政策会逐步取消。购置税不能解决汽车市场所有的问题,也别指望明年乘用车购置税优惠会扩大,购置税不是灵丹妙药,汽车市场的问题可通过其他很多途径逐步解决。

为什么汽车工业的兼并重组难

30多年前就说汽车工业“散乱差”,要“关停并转”。喊了这么多年,汽车生产厂家比过去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一倍多,2007年我国平均每个汽车企业的年产量为丰田公司的0.5%。这是何故呢?

从全世界的角度来分析:制造业的主机厂工资高,为降低成本,企业进行社会大协作,把越来越多的业务和生产委托出去,使企业逐步“空壳化”。最典型的空壳化企业就是做运动鞋的“耐克公司”,它基本上没有工厂,而是让发展中国家的制鞋厂进行套牌生产,他利用品牌优势掌握着设计、采购、销售,获得最大化的投资收益。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过程中,发达国家的主机厂首先是把零部件制造部门分离出去,通过国际采购来降低成本,很多汽车生产企业仅有制造车身和总装的四(五)大工艺,其余全部外购。在发达国家这样的企业反而有竞争力,从而延缓制造业转移的速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汽车从“用烂用完”到向合理使用寿命的过渡中,零部件工业生产能力过剩比主机厂还大,上世纪[综述 图片 论坛]80年代,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搞了两种轻型车通用底盘,并组织了配套零部件生产,一个发展成众多企业生产的皮卡和低档SUV车,另一个发展成当时风靡一时的各类中巴车。很多企业自己作个车身,其他件全部外购就可装车,而且大多数企业盈利并得到发展,至今他们的生存能力更强了。这是社会化大协作在中国产生的新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解决汽车工业的“散乱差”还没有成功的范例。

近几年,中国汽车主机厂主要是国营企业间的行政型兼并重组,或国企改制和出售,市场型兼并重组的迫切需求还没有产生,但是“散乱差”的局面到一定时候必然会受到市场的惩罚,那时候企业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品牌,空壳化的汽车主机厂今后可能没人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答案。

关于石油涨价

作为汽车人,我也不希望汽油涨价。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事,改革开放给我国和人民带来众多好处,但是市场经济并不完美,他经常也会使大家感到一定的痛苦。贫富差距拉大、油价不断上涨就属于这类痛苦。投机在市场经济中是被认可的,因此几百个机构的热钱炒作国际石油期货,造成油价大幅度波动,影响了全球60多亿人的生活!在市场经济中,任何政府对市场价格都没有决定权。绝大多数人是不愿回到短缺的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油价形成机制也只能使油价与国际市场靠拢,在没完全靠拢时,国家为了稳定经济和人民生活调控油价,虽然几次油价都没涨到位,但仍造成极大的意见。去年每桶原油147美元时,国家巨额补贴,我国汽油价格比美国还低,很多人觉得是应该的。油价下降,让石油工业把损失补回来一些和国家补贴少一点,没及时降价,大家意见极大,这还是计划经济的观念。当油价完全随着国际油价波动,国家不调控了,再找政府说事就没用了,那时大家最痛苦时,反而意见会少很多。

反对石油涨价的观点都经不起推敲,因为国内油价比国际油价低很多的话,石油部门会热衷于出口和一些人会大搞走私,反而国内油品供应不能保证,去年大家就遇到了这类痛苦。世界银行预测我国今年的财政赤字占GDP的5%,将大大超过3%的警戒线和国家预算,才使绝大多数人没有失业之忧和社会安定,国家已经拿不出巨额资金补贴汽油了,补贴也是市场经济反对的做法。

有人将美国油价和中国比,美国是少数不收增值税的国家,石油公司为合理避税,从石油开采到冶炼、储运、批发、零售均在一个公司内封闭经营。美国的燃油税平均比中国的汽、柴油消费税还低16%,连养路费用都不够,本想大幅增税,却赶上经济危机。另外中国进口石油运费高、汽油的批零价差大是油价高的次要原因。美国的低油价使大排量车是主流,不利于节能减排。中国的税制与欧洲、日本相近,我国的油价应与欧洲、日本的油价比较,我们就可知中国的油价和交的税都是低的。

相关报道:

丰田充电式混合动力新车2012年有望量产

2009年4月份南非乘用车销量统计(分车企)

2009年5月份印度汽车销量(分制造商)

2009年5月份南非新车销量统计(分制造商)

2009年5月份中国台湾新车销量统计(分厂商)

版权声明:此文为凤凰汽车独家稿件,版权为凤凰网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凤凰汽车)和“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欢迎订阅凤凰网汽车电子杂志《轩辕周刊》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编辑: qiandw

商讯

车型库
·按价格
·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