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事情并未结束,以保护美国的汽车产业和避免失业为由,美国国内要求限制日本汽车进口的呼声越来越高。
美国国会也准备提出新法案:将日本汽车的进口量限制在150万辆水平。
日本朝野为之震动,一旦美国国会通过这个法案,日本汽车产业将遭受严重打击。更麻烦的是,欧洲各国也可能起而效仿。日本首相铃木亲自出面调解。他一方面措辞谨慎地向卡特政府表示:此事的发生日本应承担一定的责任。另一方面,铃木要求日本的汽车厂商发扬“团队精神”,无论如何作出些让步,以避免贸易战的发生。时任丰田公司社长丰田英二对此十分不平地说:“我们成了美国企业不景气的替罪羊!”
日方的谈判代表是日本通产省高级官僚天谷直弘,早在70年代,天谷就意识到,如果日本汽车保持10%的美国市场份额,可能相安无事;如果这个数字增长到20%,美国就会产生重大的政治反应;而现在已达到了30%,美国陷入了工业危机之中。福特汽车公司和美国汽车工人联合工会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申请使用201条款的保护。几位来自美国中西部各州的参议员提出了一个把1981、1982、1983年出口到美国的日本汽车总数限制在160万辆的议案。议案原定在1981年5月12日的参议院金融委员会上进行提交、讨论和修改。
欲练神功,挥刀自宫。日本政府在知道这一消息后,主动于5月1日宣布“自愿”限制在美国市场上汽车的销售。1981年日本对美国出口汽车数量为168万辆,1982年限制为193万辆。
该协议使日本所有汽车制造厂商都受到了损失,极大地限制了各公司的生产能力。美国汽车公司却从中受益不浅。以通用为例,1983年盈利37亿美元,1984年盈利47亿美元。
此外需要提及的是,在1987年前,自愿限制对日本的汽车出口一直是有约束力的。但日本人也自有对策,此后,日本公司开始在美国境内生产汽车,美国从日本的进口自然下降,实际进口逐渐低于限制总额。到1994年3月,美国对日本汽车的自愿出口限制就取消了。
而这一次,“召回门”事件就是发生在日本在美国境内生产的汽车上。
30年前,底特律汽车工人用大棒砸向来自海外的日本汽车,引发一场声势浩大的汽车产业战;30年后,大棒再次砸到了日本汽车头上。30年斗转星移,如今挨砸的车是日裔美籍,美国政府则从幕后走向前台,直接成为抡棒的主角。
对比30年前后的两幕,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相同之处:同样是大背景下的美国汽车衰败,同样是美国媒体率先发起冲锋号角,只不过是将夸张对比美日两国汽车景象,换成了对事故细节的高度关注,以充分调动公众情绪。
相关专题:
相关报道: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王维
编辑:
liujm |
商讯
·按价格 | |
·按品牌 |
- 热门文章排行
- 热门车款排行
- 论坛文章排行
- 博客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