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伦敦赶考 沃尔沃竞购冲刺(2)
2009年11月18日 07:2121世纪经济报道 】 【打印共有评论0

“天价”报价打动福特

福特不愿意吉利收购,主要是因为它对吉利的印象还停留在过去。

2000年,吉利第一款车美日[综述 图片 论坛]下线。美日的商标因为太像丰田牛头标,李书福遭到丰田的起诉。官司以丰田败诉告终,但李书福也和丰田商定,今后不再使用美日商标。

后来标致也找上门来,因为吉利旗下的上海华普有一款海域[综述 图片 论坛]307[综述 图片 论坛]和标致307同名。一番交涉后,吉利取消了这款车名,好几百万的相关印刷品和宣传册费用打了水漂。

由于自身研发能力不足,吉利和所有中国本土车商一样,早年只能以模仿起家。这一模式曾在上世纪[综述 图片 论坛]六、七十年代成功帮助日韩汽车崛起。这主要是由于当年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不高,区域性销售和信息不对称,最初的模仿不易引起欧美车商的重视;日韩和美、欧在冷战时期的盟友关系,也使得矛盾相对不如今天激化。

“中国汽车产业的外部环境今非昔比,注定不可能走当年日韩的模式。”李书福后来曾这样反思。这次反思导致了李书福2007年提出的战略转型。在这一年。吉利放弃了叫了十年的“造老百姓开得起的车”的口号,开始谋划拓展高端品牌。

但此举遭到一致反对。不少吉利高层不相信吉利能造豪华车,无法满足高端车标准的零部件供应商也不同意,留恋低价优势的经销商同样反对。

由于分歧太大,吉利内部天天吵架,最后只能采取经营管理委员会投票,向高端品牌转型的思路以微弱优势胜出。李书福于是开始尝试接洽福特,实施收购沃尔沃的设想。

最终帮助吉利打动了福特的,是吉利的报价。

塔塔收购捷豹路虎花了23亿美元,按照沃尔沃的资产规模,吉利的初始报价,很可能超过35亿美元,大大高于后来媒体披露的20亿美元”。一位投行人士推测认为。

同时,竞标者寥寥的现实也迫使急于出售的福特不得不选择吉利。2007年初,艾伦·穆拉利从波音来到福特,随即提出了“One ford”(一个福特)的战略,决定出售旗下除福特以外的其他品牌。

对于收购沃尔沃,外界一直有声音认为李书福是“仓促应战”。而事实上他是做了准备的,或者说,他之前的一系列筹谋帮助他抓住了这一机会——在2007年提出向高端转型之前,吉利研究院已经聘请了韩国现代等企业的退休技术人员,后来又从沈阳华晨挖来了赵福全,全面负责管理研发,另有多位海归背景的工程师也加盟了吉利。

“2007年之前是简单的模仿和生产,现在研发能力已经能够达到自我研发。”李书福曾自信地说。

改变李书福的《波音传奇》

目前福特出售沃尔沃的整个过程,主要由CEO穆拉利决策。这已经不是李书福和穆拉利第一次打交道。两人早在11年前就有过交手。

1998年时,李书福最初注册的汽车公司名为“吉利波音汽车公司”。这个名字源于李书福当年看过的《波音传奇》。这本书成为了李当年从电冰箱和装潢材料行业出走,转行做汽车的原动力。他为书中那位波音飞机创始人着迷,也把波音的名字用在于新公司的招牌上。

此举惊动了波音公司,对方随即从香港派了两名律师,欲与李书福打官司。其时波音的总裁,正是现在的福特CEO艾伦·穆拉利。

“吉利波音汽车公司”还惊动了大洋彼岸的福特——以为波音要在中国造汽车,一度派人去实地打探这个未来的同行。

经过与波音律师的交流,和后来多次的知识产权妥协一样,李书福放弃了“波音”二字,改公司名为吉利汽车。9年后的2007年,穆拉利被比尔·福特请去,以拯救财务巨亏的福特汽车。不知道这是不是机缘巧合?

<< 前一页12后一页 >>

相关专题:

吉利收购沃尔沃

相关报道:

收购沃尔沃的背后 吉利与福特的"阳谋"

沃尔沃保留技术专利 吉利仅能获得使用权

吉利获沃尔沃技术使用权 福特保持所有权

来自瑞典的激情骑士--试驾沃尔沃XC60(图)

"蛇吞象"上演 吉利看中沃尔沃什么?

敬请关注【2009广州车展】专题
欢迎订阅凤凰网汽车电子杂志《轩辕周刊》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徐锋 编辑: xiaojh

商讯

车型库
·按价格
·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