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Introduction
加价是汽车市场一抹不和谐的声音。目前市场上哪些车型在加价,为何加价,加价如何操作,加的钱又去了哪里,作为汽车消费市场的主角,消费者很有必要知道。[热议]
中国21城市消协联合认定“加价售车”行为违法
北京、上海、重庆、香港、澳门等21个城市的消费者协会联合发布维权观点,认定汽车经销商针对紧俏车型的加价售车系违法行为。[详情]
三部委整顿车市不被看好 加价销售成公开潜规则
三部委日前联合下文严惩汽车销售市场的违规行为,将制止汽车品牌经销服务店违背购买者意愿搭售商品或附加其他不合理条件。[详情]
热销车“加价门”真相调查 |
---|
降价车未必有人买,加价车未必买得到。库存压力、政策转向等因素叠加令国内多数车企纷纷降价促销,这也使少数派车型如奥迪Q5、CR-V、高尔夫6动辄加价数千至数万元的现象显得格格不入。由此,国内车市销售终端的潜规则、市场畸形的消费观、相应法规的缺失等问题一一浮出水面。 [详细] |
加价现状 |
---|
众车皆降,为何它们独“加”?当车市“降价风”劲吹,为数不多的加价车型便成了“出头椽子”。目前市场上因为需求太火而要加价的车主要是三款:Q5、途观、新高尔夫6。[详细] |
加价“没商量” |
---|
在北京一家外企工作的孙昊原本计划购买一辆一汽大众高尔夫GTI,经销商却以车源紧张为由声称加价4万元,加价后增幅接近17%。”即便如此,仍然需要等待4个月才能提车[详细] |
加价形式
加价门突显各方复杂利益交织 |
---|
原亚市总经理苏晖认为,在“加价门”事件中,厂商、经销商、消费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交织,直接导致加价事件产生。[详细] |
厂商:始作俑者 |
---|
在新车型上市初期,厂商通常会采取隐蔽保守的生产策略,这样做的好处即为“饥饿营销”,厂商希望培养消费需求,再逐渐提高产能。[详细] |
经销商:推波助澜 |
---|
据一线经销商透露,规模越大、销量越好的经销店,往往拥有更多的汽车配额,没有加价的消费者预付定金后,常被告知四五个月后提车。[详细] |
消费者:诉求与扎堆效应 |
---|
没有旺盛的市场诉求,“加价”事件也许并不会发生。往往加价越多的车型,受到的关注越大,买了这样的车,消费者也觉得有面子。 [详细] |
“加价不是我们的责任” |
---|
关于热销车型加价门事件,厂家、经销商各执一词,分别表述不是自己的责任。 |
厂家:我们是“被饥饿”了 |
---|
厂方人士齐齐喊“冤”,在他们看来,让消费者“饿”着,最大的原因还是产能跟不上。[详细] |
经销商: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
---|
加价行为无可厚非,愿买愿卖,没有必要指责。就像限量版的包包,有人愿意出高价,或者为竞得交出大笔佣金,不也都可以接受吗?[详细] |
消费者:失望和愤怒 |
---|
一个以“拒绝汽车加价”为主题的QQ群中多是“加价门”中所涉及车型的持币待购者,虚高的价格令他们感到失望和愤怒。 [详细] |
加价门引发严重后果 |
---|
|
偷漏税成为可能 |
---|
加价款肯定不会在发票中体现,发票数额增加将导致增值税和车辆购置税的双重增加,所以在经销商的诱导下,消费者本身也在不知不觉中少缴了税。[详细] |
监管部门面临法律盲区 |
---|
消费者寻求消协帮助的结果,很可能是经销商用车源紧张为由将提车日期“无限期”搁置。[详细] |
消费者失去耐心换了车 |
---|
不少人不愿意加价提车,转而投向其他品牌,或暂时搁置了购车计划。在他们看来,没能开上心仪的车,留下了不少遗憾。 [详细] |
专家提醒:理性消费 |
---|
汽车销售可仿照国外模式
在汽车消费成熟的国家,汽车消费模式一般为订单订购为主,通常不会卖现车。这样买卖双方对于价格、装饰事先都会有非常周详的合同约定,可以避免加价、加配置的现象发生。[详细]
北京杭州两地热销车型加价对比
最新报道更多
- [2010-08-26]汽车加价销售三部委说不 零部件也要整顿
- [2010-08-25]记者调查:仅1%的人愿意加价买车
- [2010-08-25]新宝来换芯不加价 广州最高优惠5000元
- [2010-08-25]三种人购买加价车 购车勿攀比加价需谨慎
- [2010-08-25]车主买车多加10万元 加价车好与坏三质疑
- [2010-08-25]是产能不足还是饥饿营销 三问车加价原因
- [2010-08-25]只有1%的人愿意加价买车
相关评论更多
- [2010-07-26]车市趋冷 加价销售为何还不停?
- [2010-07-26]探访北京车市 各种热销车加价幅度下滑
- [2010-07-06]节能新政出台 消费者担心节能汽车变相加价
- [2010-07-02]谁在为加价车买单?加价提车必要性质疑
- [2010-06-29]加价提车风行 靠“提醒”怎能杜绝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