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业海外并购样板 吉利“豪娶”沃尔沃仍存三障碍
2010年04月10日 09:57华夏时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仅仅用18亿美元就换来了高达100亿美元价值的volvo品牌,对于吉利汽车而言,这几乎相当于一个“无本”的买卖。

不过,看起来合理的账面并不意味着福特汽车凭空将这一品牌拱手相让,事实上,当3月28日,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在瑞典哥德堡正式签署收购沃尔沃汽车公司的协议后,吉利总裁李书福在4月2日就表示:“沃尔沃在债务承担问题上,按照审批结束作为分界点,在所有审批完成之前的债务,由福特汽车负担,之后沃尔沃产生的全部债务,则由吉利负担。”

而按照目前沃尔沃大约35亿美元的各种债务来看,尽管多数产生于审批完成以前,但吉利公司依然需要为此付出一笔不菲的代价;同时,在交付了18亿美元后,吉利还将为沃尔沃提供9亿美元的流动资金,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08年起,沃尔沃就开始出现亏损,当年亏损额度达16.9亿美元,显然,对年轻的吉利汽车而言,这笔总额27亿美元的交易是否划算还有待检验。

但相对于吉利成功入主沃尔沃,更多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往往是以失败告终,近20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步伐以年均17%的速度增长,但其有高达67%最后都没有成功:中海油收购UNOcal折戟、上汽控股韩国双龙失利等都是惨痛的教训。

“这些企业海外并购最终失利的原因往往是对于法律风险的忽视,”北京智维律师事务所的相关人士表示,“因为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时所面对的复杂法律环境,往往超乎想象,即便是吉利已经成功并购沃尔沃也仍须注意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

收购获得工会支持

未来仍需平衡利益

当时间转回到2008年的12月,由于美国汽车业的大滑坡,福特汽车正式宣布,将自己10年前耗资64亿美元收购的沃尔沃汽车以60亿美元的低价出售。

随后,这家瑞典的汽车品牌便吸引了包括中国吉利汽车在内的诸多收购方,长安集团、法国雷诺集团、奇瑞,甚至瑞典政府等都曾对收购沃尔沃显示了极大的兴趣,不过当金融危机的寒流不期而至时,这些磋商都成了过眼烟云,沃尔沃也成了“大龄剩女”。此时,从一开始就志在必得的吉利汽车把握时机,在2009年五一前后向沃尔沃抛出了救命的“橄榄枝”,由于在融资、谈判策略准备等方面做足了功课,2009年6月份就传出了双方达成初步意向的消息。

同年10月28日,吉利汽车发表声明称,福特已选中吉利集团是沃尔沃的优先竞标方,预计不久将宣布相关进展,然而此时,之前一直十分顺利的并购遇到了第一个障碍——沃尔沃企业工会开始出现反对的声音。

按照沃尔沃工会的看法,中国企业历来以低成本的劳动力作为其成功的重要砝码,面对沃尔沃员工相对较高的薪金,以及瑞典政府附加的许多高福利负担,吉利汽车很可能选择大批量裁员,从而为自己节约这部分的人力资源成本;同时,相对于沃尔沃品牌沉淀的历史和文化,吉利汽车能否融入并了解其工作方式,能否在未来作出正确的决定,甚至沃尔沃能否保持与原供应商合作、学习先进技术都是工会所担忧的问题。

最令他们无法接受的是,吉利收购沃尔沃后可能将整体迁往中国,这就使欧洲未来失去大量就业机会,对瑞典未来的就业机会也很不利。此时,为了保证收购的顺利进行,2009年年底,李书福偕同福特汽车公司高管,飞赴瑞典哥德堡沃尔沃汽车总部同沃尔沃工会代表对话,这一次的“亲赴前线”,李书福一方面在不裁员和保障沃尔沃员工利益方面做出书面承诺,另一方面邀请瑞典媒体和沃尔沃工会代表到中国访问吉利总部,亲自为工会代表和媒体解答问题。

在吉利汽车诚恳的努力下,2010年1月底,沃尔沃工会代表团访问吉利,并在许多关键问题上得到了吉利方面的满意答复。随即,瑞典沃尔沃汽车工会日前也发出联合声明表示接受吉利集团成为沃尔沃股东。

“获得工会的认可,可以说是吉利并购沃尔沃中迈出的最坚实一步。”北京智维律师事务所的上述人士表示,因为裁员问题和员工薪酬待遇方面的分歧曾让许多试图并购西方企业的中国企业不得不无奈放弃,而作为希望不断努力壮大的吉利汽车,今后要想进一步发展,就必然无法在日常运作中完全绕开国外工会的利益,如何平衡外国工会的强大力量,依然是个难解的难题。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相关专题:

吉利收购沃尔沃100%股权

相关报道:

不能用独有技术 吉利需警惕福特霸王条款

吉利“疯”与奇瑞“狂” 自主品牌发展路不同

11款新车!吉利54款展品将亮相北京车展

评:吉利收购沃尔沃100%股权

赵福全:北京车展彰显“技术吉利”

欢迎订阅凤凰网汽车电子杂志《轩辕周刊》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舟 子 编辑: liujm

商讯

车型库
·按价格
·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