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士汪声銮——真正的技术专家(4)
2009年10月19日 15:53汽车商业评论 】 【打印共有评论0

天下第一大处

老汪1984年调入天汽以前,在一汽一直工作了30年,这期间有4年时间(1966年至1970年)包建二汽,有3年时间(1978年至980年)筹建三汽。1966年二汽建设决定按专业厂方案组建,提出由老厂包新厂,由汽车行业对口包建二汽各个专业厂。

老汪包建的是二汽车身四个专业厂:车身厂、车架厂、车轮厂和冲压厂。他任车身片副组长,组长是一汽副厂长沈曾华,沈后来调任机械部销售管理局局长,前阵子也过世了。我记得,当时从一汽拉了好几车资料过去,如工厂设计书、产品设计图和工艺编制图等。那时压力也很大,老汪两头跑,基本上一两个月去一次十堰,每次待半个月。

没想到,快要包建完时,1970年二汽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和干扰,工宣队和军宣队搭建大台子,大批“现代化”和“先进科学技术”,把老汪和沈厂长都“请”去,所谓“请”,就是坐在台上,开批判大会,罪名是“技术权威”、“小洋奴”、“一汽的大洋全都带过去了”。

不仅批判,连图纸也给彻底改掉了。那时根本不按规律办事,比如说支撑厂房的大柱子,厂房里还得装350[综述 图片 论坛]0吨的冲压床,地基应该越结实越好,但军宣队觉得这样做“太洋”,就把大柱子掏成空心,结果可想而知,地基根本不能承重。还有盲目压缩工厂面积,降低厂房高度等。

后来,饶斌同志“解放”后,全面主持二汽工作,这才纠正了设计中“左”的干扰错误,肯定了包建工作,最终又重新改回设计图纸,重新盖厂房。

包建完二汽后,一汽成立了只有几十人的小工艺处(其他人都在文革中被解散了)。处长是军宣队代表,老汪是副处长。

1978年,国家从一汽抽调几名同志去筹备三汽,老汪也在其中。机械部组建筹备领导小组,组长是李岚清,副组长是方劼。他们在北京农机学院办公,吃学生食堂,住单身宿舍。老汪和从南汽调来的李龙天住同屋,隔壁就是李岚清和夫人。他和筹备组的同志们走遍全国选厂址,最后选在江苏省镇江市。

建三汽的原因是国家缺少5吨至20吨的重型车,合作对象找的是斯太尔。谈完合作后,就到国外考察。这3年里,老汪几乎跑遍了生产重卡的国家,如奥地利、法国、美国、英国,以及有特殊设备的国家。而我一个人带着孩子,在一汽搞红旗轿车。等到厂房、产品什么都弄好后,由于国家资金不足,三汽被迫下马。全体人员解散,各回各的地方。

1981年,老汪回到一汽,一汽成立了800人的大工艺处,被称为“天下第一大处”,老汪任处长。一年后,一汽决定结束老解放牌30年一贯制,试制CA1[综述 图片 论坛]41新型五吨载重车。决策会是在1982年4月开的,一汽处级以上干部300多人参加。原《一汽汽车报》主编刘允章曾写过一篇文章,回忆了老汪在这次会议的讲话“震惊”了所有的人。

实际上,老汪早就听过司机们的反映,CA10动力不够,所以他们更喜欢买东风。轮到老汪发言时,一位领导还私下里对他说:“多鼓点劲。”

但老汪的实话还是把大家吓了一跳。老汪说:“换型,是我们一汽势在必行,迫在眉睫的任务。但是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由于工程技术人员长期坐冷板凳,由于年龄和知识老化,由于他们最起码的生活和工作条件目前仍未得到改善,再加上换型还要有几百台设备和上万套工艺装备,因此不可低估换型中必然遇到的重重困难。”

在这种场合讲这种话,必然让少数人不喜欢,或者感觉不舒服。老汪也明白,但为了使换型顺利,为了不让决策失误,他站出来讲了真话。3个月后,他被任命为一汽副总工程师兼换型处处长。

1984年2月14日,换型系统表彰会在工人文化宫召开,直接参加换型的工作人员就有2000多人,这次,老汪又发出了令人担忧的信号:“……由于生产准备月图发出的时间晚,产品通过国家鉴定的时间晚,工艺设计等工作拖后,现在我郑重告诉大家我们的换型列车晚点了!要想实现三年转产的既定目标,从现在起,就要千方百计抢点,加快换型列车的正常运行,把耽误的时间抢过来!”

大家对老汪持有不同意见。有人说他站得高,看得远,是对工作极端负责的发言;有人说他“夫子”气太重,太杞人忧天。一汽领导曾总结过三句话:“听了昭杰(耿昭杰,原一汽厂厂长)同志的发言,乐死个人;听了某某(副厂长)的发言,喜死个人;听了声銮同志的发言,难死个人。”

不久后,老汪离开一汽。很多和他一起工作过的同志都很怀念他,认为“不应该让他在换型的关键时刻离开一汽”。

2009中国网民汽车消费调查
欢迎订阅凤凰网汽车电子杂志《轩辕周刊》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口述:王季荃 整理:ABR记者 编辑: quanming

商讯

车型库
·按价格
·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