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丽转身 揭秘20年前奥迪如何成为公务车
2009年06月18日 14:07凤凰网汽车 】 【打印已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2007年奥迪卖了8万余辆,其中70%私人购买,累计用户超过40%。

“这组数据意味着什么?”“表明中国已经是奥迪在全球的第四大市场。”

来自最新资料显示,中国要“赶英超美”(奥迪销量)看来困难不大。根据是,2007年,奥迪在英国卖了8.6万辆,美国卖了9万辆,中国卖了8.17万辆,德国本土卖了25万辆。中国市场排名第四。从增长态势来看,中国要成为奥迪全球第二大市场只是举手之劳。相对于全球豪华车市场而言,尽管中国市场增长速度很快,但与轿车的整体市场增长相比空间相对偏小,市场需求却很大。这为奥迪在华未来的市场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现在私人购买奥迪比例逐年增大,已达70%以上,公商务购买比例大幅下降,比例仅20%左右。”

奥迪提供的这组对比数据很直观地描述了一个事实,今日奥迪的官车形象已经逐渐淡出,全新豪华车品牌的形象已被确立。最有说服力的是,奥迪的重复购买率已经超过50%以上(2005年的数据),去年的数据虽然还没有统计出来,但可以肯定,奥迪重复购买率肯定会比上一年有所提高。这是被一汽大众奥迪事业部总经理安世豪所证实的重要细节。

至于品牌的影响力,累计40余万用户的社会保有量,看来谁也无法争锋。这就为奥迪在中国奠定了豪华车第一品牌的地位。

来自各种调查表明,奥迪在中国的知名度家喻户晓,在民间的渗透度也是十分高。这种共识使奥迪在中国的影响力几乎等同于一种重要的社会角色而被广泛认同。一度,不论官大小都坐四个圈的民谚成了奥迪品牌最为广泛的传播途径。由此,一个约定俗成的官车形象被固化,以至成为一种符号、习惯的思维定势。但奥迪用了三年或更长时间进行了华丽的“转身”,彻底颠覆了原有的品牌形象,还原了其本来的品牌诉求,不仅取得了市场认同,还获得了文化认同,甚至是社会的认同。

这样的“转身”与认同,在同类豪车中绝无仅有。这是为什么?品牌重塑,价值重构,在很短时间内顺利转型,靠的又是什么?在豪车进入充分竞争的当下,回顾奥迪出色的市场表现对于重新审视“品牌力”有着不可忽视的商业意义。

在外界看来,奥迪卖得好的重要因素是公务车市场的支撑。即便是今天,奥迪还是没有摆脱这样的印象。从品牌角度看,奥迪的形象是受制于公务车的影响,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但不管怎么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奥迪是中国公认的高档公务车“地标式”车型。其原因也不难解释,在所有的引进车型中,也只有奥迪一款车型属于高档豪华车。所以,它在豪华车市场一枝独秀并不奇怪。但公务车市场对它的认可,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贴上了国产的标签。应该说,奥迪是在一个垄断的细分市场里独享了一份奶酪,它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政策上的保护。

在豪华车引进尚未放开之前,奥迪属于“稀缺资源”。尤其是在公务车的影响下也拉动了商务车市场的需求。但奥迪心里很清楚,这样的好日子只是暂时的,随着市场的放开,豪华车私人消费市场毕竟是一块大蛋糕,而要赢得更大的市场必须走出公务车市场的制约,重新定位。这种危机意识不仅是出于品牌战略的考虑,最重要的是受到了潜在的市场挑战。用观察人士的话说,没有别克哪有奥迪A6(车型 图片 论坛)。尽管定位不同,但它所引发的中国轿车技术能级的提升与市场需求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从那时起,奥迪就开始着手由公务车市场开始向私人消费市场转身,给外界印象最深的就是奥迪A6隆重下线,邀请全国汽车媒体,甚至包飞机请北京媒体采访下线仪式。同时在全国对媒体进行奥迪品牌的巡讲,精心打造4S店形象等。这种“觉醒”今天看来司空见惯,而在当时确实是件新鲜事儿,而以后在一系列传播活动的“创新”似乎都走在了同行的前面。这就是品牌危机感的力量在推动。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相关专题:

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界定条款即将出台

相关报道:

华西都市报:公务车宝马到底是招惹了谁

宝马入政府采购是否会让公务车变得更奢华?

北京商报:终于入围公务车 宝马获得新身份

反对公务车宝马化 不如规范公务车采购制度

宝马入围公车采购名单挑战奥迪官车形象

八成公众赞成取消公车接送领导上下班制度

宝马奔驰不掩整体趋势 公车采购倾向节能环保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编辑: buyh

商讯

车型库
·按价格
·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