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专栏

郎永强:闯黄灯争议条款理论上不该成立

凤凰汽车专栏作家 郎永强
2013年01月06日 06:39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郎永强

作者:郎永强

核心提示:如果仅在原有老旧交通设施的基础上,单方面提升法规的严厉程度,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中国的交通问题的,只有在交规变严的同时交通设施也同时升级,才能真正实现中国交通状况的大提升。

凤凰汽车评论 对于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很多人的印象就是严了好多,特别新规中规定的遮挡、污损、不安装机动车号牌的由之前的扣6分提高到扣12分;闯红灯的违法行为由原来的扣3分提高到6分,一年之中闯两次灯就要重新学习新交规;遇校车停靠上下学生时不按规定避让校车的扣6分;开车拨打、接听手持电话的要扣2分等。当大家获知这些比以前严厉许多的规定后,很多司机朋友就把新交规戏称为“史上最严交规”。

随着新《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升级实施,对于这个“最严交规”的讨论也越来越热烈。细细阅读大家热议的内容,会发现两个“小奇怪”:

“小奇怪”之一:我们都有亲身的感受,在当今社会,汽车和手机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中最不可或缺的两大便利工具,开车使用手机的朋友肯定不在少数,现在新交规已经作了明确规定,一边驾驶机动车一边使用手持电话属于交通违法行为,不但要扣分还会罚款,对于这条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便”的规定,广大驾驶员朋友的反应很“奇怪”,因为几乎所有的人都保持了统一的沉默,没有人讨论这条规定是否应该,从大家的默认中也可以感受到其实许多人都有过开车用手机的经历,也确实知道一边开车一边使用移动电话会分神,影响驾驶安全。在另外一个超级汽车王国的美国,也是绝对禁止驾车使用移动电话的,特别是美国的货车司机,如果一边驾车一边使用移动电话会被处以2700美金以上的“巨额罚款”,但是这条严规,也是得到了几乎所有美国货车司机的热烈欢迎。现在中国也将实施开车禁止使用手持电话的规定,这次中国的司机朋友也表现出了应有的风度,基本没异议,接受了。

“小奇怪”之二:对新交规中增加的闯黄灯与闯红灯一样都是严重的交通违法行为的规定,大家却表示出了普遍的抵制和不服,这又是为什么呢?

众所周知,交通信号灯的红绿黄三种颜色,是国际通用的一种交通秩序管理设备,红灯停、绿灯行也是人人皆知的交规常识,而当由绿灯转换成红灯时,会先出现黄色灯,目地就是提醒过往的司机和行人,路口马上就要变成禁止通行的红色信号灯了,所以应做好减速停车的准备,同时也是给已经驶过停止线进入路口的车辆一段放行时间,起到净空交叉路口方便另一边通行的作用。

现在有人认为,如果把闯黄灯定为等同于闯红灯的交通违法行为,那么黄灯的缓冲作用是不是就没了呢?假设说在繁忙的路口,大家眼瞅着绿灯亮了,开始挂挡起步,谁都想快些驶过路口,而当绿灯突然变成黄灯时,就必须来个急刹,因为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38条第一款第二项规定:“黄灯亮时,已越过停车线的车辆可以继续通行。”那么言外之意就是还没有越过停止线的车辆就必须急停,所以很多车主就担心了,这样的急停会不会引发追尾事故呢?

闯黄灯争议条款理论上不可行

物理计算不可行

其实广大车主的担忧是很有道理的,我们不妨来做一道最简单的计算题,假设在一个繁忙的路口,绿灯亮起后,车队开始移动,一段时间后,车流开始以30km/h的速度依次通过路口,而这时的绿色信号灯突然变成了黄色,那么按照新的交规,还在停止线以内的车就要刹车,现在我们就来计算一下这个刹车距离有多长。首先假设大家都是超级熟练的驾驶员,当黄灯亮起时,在半秒钟内就做出了踩刹车的动作,而车子以30km/h的速度再行驶半秒,也就是0.5秒的反应距离是多长呢?是4.17米,而普通汽车从30km/h的运动状态再到静止的刹车距离大约是6米(这是在崭新的柏油马路上,按照国家标准获得的数据,雨雪等湿滑路面的刹车距离会更长),也就是说在车流以30km/h的低速依次通过路口时,前后车最少要保持4.17+6=10.17米以上的最低安全距离,以便保证随时变化的信号灯带来的急刹。而其实在现实中前后车保持10米以上距离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么长的汽车间隔,每一次绿灯放行的时间内能通过路口的车辆会很少,而且由于驾驶员为了防止绿灯突然变成黄灯后急刹车,就会以更低的速度通过路口,这样一来,会不会更加不利于舒缓交通压力呢?而且如果所有的驾驶员都在集中精神瞅着绿灯变黄灯,那么对周围的情况也许就会顾不上,从而导致其他交通事故的发生呢?一旦发生汽车刮擦事故,那么就会把这个交通路段彻底堵塞,也就严重影响了交通路口的流畅通行。我们举双手反对黄灯亮起时还在加速通过路口,但是我们也要正确的看待实际驾驶情况的需要。

红绿黄信号灯从实施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一百余年来,可以说黄色信号灯很多时候都是被人们忽略的,几乎一直是在默默的发挥着其重要的缓冲作用。现在人们突然开始重视它的存在,不单单是因为新交规的所谓扣分或罚款,更重要的是要弄明白黄色信号灯在现代化的公路上到底还能发挥多少作用?

我们都知道,黄色信号灯的发明及应用是为了行车安全和交通秩序,而中国实施闯黄灯等同于闯红灯的“重典”,也同样是为了更好的维护交通秩序的管理。一百多年来,汽车的制造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那么沿用至今的交通信号灯是否也应该尝试着做些升级呢?

许多车主认为现在很多城市的多车道路口,都在使用一种倒计数的交通信号灯,这种设备,由于能够提前给人们一个信号灯变化的时间信息,所以受到很多司机朋友的欢迎,现在有人希望政府能够将所有的交通信号灯换成这种倒计时的设备,以避免因绿灯突然转换成黄灯而导致汽车急刹带来的追尾隐患。

对广大车主的这个建议,北京市交管部门有关官员认为:倒计数的交通信号设备并不适用于繁忙的交通路口,因为在有些城市道路路面下安装有智能的感应设备,这种设备能够根据车流量的增减调整绿灯放行时间,也就是形成一个大型的“绿波带”,缓解交通压力,所以该官员认为带有固定倒计数时间的交通信号灯,无法根据感应器调整放行时间,因此城市繁忙路口不适宜安装倒计时交通信号设备。

电子技术同样不成立

对于这位官员的说法,笔者不敢苟同,请问这位交管部门的官员是不是一位电气电子自动化方面的专家?你怎么知道路面下的感应设备就不能控制带倒计数时间的交通信号设备呢?读秒的信号灯怎么可能会不能根据需要调整放行时间呢?我们都知道,安装在不同路口的读秒信号灯,其设定的时间几乎没有完全相同的,有的是45秒放行一次,有的是60秒放行一次,一些特别大的路口会75秒放行一次,还有更长时间的。如果读秒的信号灯不能调节时间,那么这些从45秒至75秒不等的放行时间又是如何调出来的呢?中国有无数顶尖的电气电子自动化专家,难道国家就不能本着更好的维持交通秩序的原则,组织一批专家攻克这位官员口中的所谓“难题”吗?将读秒信号设备并入智能红绿灯系统,真有那么难办吗?就算把交通信号设备实现智能化真的和改造瓦良格航母一样难,我们不也已经改造成功了吗?

笔者不才,也研究过多年的电工电子技术,据笔者所知,远距离遥控延长或缩短这种时间继电器设备其实真的不难,只需加入少许控制电子元器件即可。笔者也相信凭借中国人的智慧,发明一种智能化的带有倒计时功能的交通信号设备一定能很快办到。因此,为了避免因绿灯突然换黄灯带来的急刹等追尾事故的发生,所以建议国家尽快组织一批电气电子智能化方面的专家,尽快升级全国的交通信号设备。

还有,就算新的交通智能化控制信号灯不能在短时间内实现,那么在每一个绿色信号灯上再加装一个最简单的控制灯泡闪烁的单片机程序不是难事吧?这样的小设备几乎每一个电工电子爱好者都能自己制作,加装这个小小的电子元器件,控制绿灯在转换成黄灯前的五秒钟内快速闪烁,提醒过往司机提前刹车总可以吧?另外,建议把老旧的卤钨信号灯换成高亮度的LED灯,成本也不高吧?

如果仅在原有老旧交通设施的基础上,单方面提升法规的严厉程度,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中国的交通问题的,只有在交规变严的同时交通设施也同时升级,才能真正实现中国交通状况的大提升。

警示牌被遮挡谁之过?

下面再举几个小例子,都是我们驾驶员的切身体会,也是为了更好的说明升级交通设施其实比变严交规还重要。例如有些路口的停止线早已被过往车辆碾磨没了,许多司机因无法判断停止线的位置而吃罚单。现在既然国家明确表示了停止线内外的扣分标准,那么能不能先把停止线画的清晰一些呢?还有,现在很多城市为了提高绿化面积,移栽了不少粗树种在路边,树木多了,环境也就好了,但是问题也有了,枝繁叶茂的大树能把很多交通标志遮挡住,现在新交规已经明确规定了超速的处罚标准,而如果过往司机根本看不到不同街道的限速标志,又该如何按照规定速度行驶呢?按放在路边的交通标志牌稍微显眼一点儿,好吗?

其实我们也都知道交管部门都很忙,可能会忽视诸如信号灯不亮、停止线不清晰之类的问题,所以为了不给繁忙的交管部门再添巡街查看交通设施的麻烦,所以笔者有一个小建议,请每一座城市交管部门公布一部小小的电话号码,让过往司机报告交通设施出现了哪些故障,比如某某街信号灯不亮了、某某路标志牌被遮住了之类的“小事”,交管部门只需安排一位值班人员接听电话,然后认真的记下广大司机朋友的小报告,再安排人员去清理或维修,这样一来效率是不是就高了很多呢?当大家都在为流畅的交通出一份力的时候,整个交通状况自然就好了。

标签:交规 交通法 闯黄灯 
  [查看跟帖]我要跟帖 0人参与  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专栏介绍

车市强音

专栏作者:郎永强

独立汽车评论员,山东潍坊人,毕业于汽车电气专业,曾在多家汽车企业从事销售工作,对汽车市场、企业一线有着深刻的了解和体会,多年以来一直致力于冷静剖析车市动态,深刻点评车坛热点话题

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