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业激情岁月历史性跨越三步走(2)
2009年08月31日 16:43中华机械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一、艰苦创业,发展品种,历经40年,年产量跨越100万辆

1、第一汽车制造厂为标志,结束中国自己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

中国汽车工业的起点是在1949年建国初期,中央重工业部在1949年10月成立时确定由机器工业局筹备建设汽车工业。1950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在莫斯科同苏联政府领导人会谈,并商定苏方援助中国建设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包括建设一座现代化的载货汽车工厂。1950年2月,在全国机器工业会议上,提出了建设独立自主的机器工业,讨论了建设汽车制造厂的议题;1950年3月,成立了汽车工业筹备组,任命郭力为筹备组主任,孟少农、胡云芳为副主任,同年在北京成立汽车实验室,召开首次汽车工业会议讨论建设方针与步骤,明确先生产载货汽车,决定聘请苏联专家承担汽车工厂设计。1951年1月,政务院财经委员会主任陈云召开会议,听取重工业部和汽车工业筹备组关于汽车厂厂址等问题的汇报,会议决定在吉林省四平至长春一线选择厂址,产品为苏联吉斯150型4吨载货汽车,年产纲领3万辆;同年2月,重工业部汽车工业筹备组副主任孟少农等陪同苏联专家前往长春,选择厂址在长春市西南的孟家屯车站西北侧;同年3月,中央财经委员会批准第一汽车制造厂在长春兴建(列为国家安排"一五"计划的156[综述 图片 论坛]项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同年年底,苏联汽车拖拉机工业部全苏汽车拖拉机工业设计院编制完成汽车厂初步设计。1952年4月,重工业部任命郭力为长春六五二厂(即第一汽车制造厂曾用厂名)厂长,中央财经委员会通知重工业部,派孟少农、李刚、陈祖涛、潘承烈组成订货代表小组赴莫斯科,在驻苏大使馆领导下,办理设计联络、设备分交、聘请专家和派遣实习生等事宜;同年12月,第一机械工业部任命原中共中央东北局财经委员会秘书长饶斌为第一汽车制造厂(一汽)厂长(其间即是传为佳话的"厂长请厂长"的动人事迹),郭力、孟少农、宋敏之为副厂长(当今健在的只有宋敏之老厂长,高寿93岁,对中国汽车工业五十年的历史仍然特别倾心关注,回忆当年如数家珍)。1953年6月,毛泽东主席批发《中共中央关于力争三年建设长春汽车厂的指示》,第一机械工业部制定三年建设第一汽车制造厂总体计划上报中央,中央批示各地和国家有关部门,动员全国力量支援一汽建设,明确一汽三年建厂目标:出汽车、出人才、出经验;同年7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隆重举行破土动工奠基典礼。中共中央东北局第一副书记、东北行政委员会第一副主席林枫、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黄敬等出席,李岚清(后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等6名青年共产党员将刻有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的汉白玉基石放置在厂区中心广场,至此实现了建设中国汽车工业的伟大创举。

1956年7月13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全国各地、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援下,经过参与土建施工、设备安装和生产准备的全体员工日以继夜、齐心协力的奋战(期间选派500多名各类人员先后到苏联斯大林汽车厂实习,委托国内工厂代培了近4000名各类工种岗位的新工人,厂内举办各类业务培训班),如期完成了《中共中央关于力争三年建成长春汽车厂的指示》,交出了一份优秀答卷,国产第一辆解放牌CA1[综述 图片 论坛]0型4吨载货汽车在第一汽车制造厂胜利下线,实现了出汽车、出人才、出经验的建厂目标,标志着至此结束了中国自己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同年10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隆重举行竣工验收和开工生产典礼,造就了中国汽车工业的第一代领导人和开拓建设者,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当之无愧。

2、发展汽车车型品种,老产品升级换代,结束汽车产品三十年

一贯制的历史

一汽投产头两年,只有解放牌4吨载货汽车这个单一车型品种;1957年5月,一汽的领导、工程技术人员和一线生产工人开始仿照国外样车自行设计轿车,经过一年的勤奋实践,在1958年5月试制成功国产第一辆CA7[综述 图片 论坛]1型东风牌小轿车,并送到北京中南海向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献礼,毛泽东主席、刘少奇委员长等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同志观看试坐,毛泽东主席高兴的赞许说:"坐上我们自己制造的小轿车了。"之后,一汽思考要为中央领导同志提供乘坐国产轿车,日以继夜奋战,于1958年7月赶制出国产CA72型红旗牌高级轿车的第一辆样车;1959年9月,35辆红旗轿车发送到北京,其中6辆参加国庆十周年游行,2辆红旗敞蓬轿车用作国家领导人阅兵乘坐,这是很值得中国人自傲、长中华民族志气的佳作,也是载入中国汽车工业史册的一个重要篇章。与此同时,一汽在1957年开始,自行设计开发CA3[综述 图片 论坛]0型2.5吨三轴越野载货汽车,在1965年建成越野载货汽车生产阵地并投产。1965年,一汽具备了载货汽车、越野汽车和轿车共3个车型品种的生产能力。

在一汽建成投产和发展车型品种的同时,适逢1958年国家经济建设大跃进时期,全国运输紧张,运力不足,汽车生产供不应求,部分地区的省市和中央的产业主管部门组织安排仿制生产汽车。进入60年代,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中国汽车工业对4个较有基础的汽车制配厂进行技术改造,形成除一汽以外的4个汽车制造厂,它们是:南京汽车制造厂(南汽),上海汽车制造厂(上汽),北京汽车制造厂(北汽)和济南汽车制造厂(济汽);50年代后期、60年代初期,仿照国外样车自行设计试制,生产的国产轿车还有:北京"井冈山"、"北京"和"东方红",上海的"凤凰"、"上海"等车型品种。60年代中期,全国汽车制造年产能力为6万辆,有载货汽车、越野汽车、吉普汽车和轿车共9个主导车型品种,随之相应建立了一批生产车型配套的总成和零部件厂,以及采用国产汽车底盘生产改装客车和专用汽车的厂点;60年代后期,在中央"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建设地方工业体系"的政策影响下,汽车生产布点喻如雨后春笋般地掀起热潮,遍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只有西藏自治区例外)共有100多家,有的省3-4家,个别省多达14家,几乎全部是仿制现有的国产车型重复建设、重复生产,据有关统计数据表明:生产解放牌、跃进牌、北京牌的中、轻型载货汽车各20多家,生产北京吉普汽车的也有近10家;众多汽车生产厂点是历史形成的,对国内汽车市场需求增长、缓解当时国民经济发展带来的运力不足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为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建设、培养专业人才和探索管理模式积累了经验。

70年代后期,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导下,汽车工业进入新的成长阶段。1980年前后,一汽、南汽和济汽这三个骨干汽车厂着手对老产品进行换型改造,一汽工厂换型改造项目列入国家"六五"计划重点建设项目,采用老产品生产和换型同时进行的"单轨换型"、"垂直转产"方式实施;南汽产品换型改造工程列为"六五"后三年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以驾驶室、发动机生产装备的技术改造为主攻目标实施;济汽的5300工程项目,采取新老产品同时生产"平行转产"、"双轨换型"方式,以新代老为目标进行实施。1987年7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换型改造工程竣工国家验收,以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原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段君毅为主任委员的国家验收委员会认为:改造了50年代建设的老厂,使之初步具备自我开发能力,带动了一批与之配套企业的改造和发展;造就了一批能自主进行企业技术改造的人才;开创了老企业边生产边换型改造的道路,积累了经验;以一汽工厂换型改造、老产品升级换代的成果为标志,结束了汽车产品三十年一贯制的历史,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3、商用车产品结构调整,建设轿车工业,引进国外技术和资金,结束"缺重少轻、轿车几乎空白"的生产格局

60年代初期,国家实施"调整一线、建设三线"的工业布局,在"三五"计划(1966-1970年)的总体部署中,确定汽车工业三线建设以生产中、重型越野汽车为主,重点项目有:建设第二汽车制造厂,采取国内自行设计、国内自制装备的"包建"和"聚宝"方法,即国内汽车制造厂和零部件厂专业对口"包建"二汽,国内的先进技术成果移植到二汽"聚宝",在湖北省武当山北麓的十埝市建成了一个全新的中型载货汽车和越野汽车大型生产基地(汽车城);建设四川汽车制造厂,选定宜宾汽车制造厂(前身是宜宾电器厂)为依托筹备,引进国外重型越野汽车和发动机的制造技术,经过消化、吸收,开发、生产国产重型越野汽车,同时在重庆、綦江等地新建、扩建了与之生产配套的总成和零部件专业厂;建设陕西汽车制造厂,由北汽负责设计、试制后转到陕汽继续重型越野汽车的试制、试验和鉴定定型,同期建设陕西汽车齿轮厂(北汽、南汽和北齿共同包建)和在陕西省内选点改建、扩建与陕汽生产配套的零部件专业厂。

60年代中后期,国家部署"大打矿山之仗"的决策,上海、天津、常州、北京、一汽(后转移给本溪)和甘肃白银等地相继试制、生产15吨至60吨矿用自卸车;同期,除济汽以外,安徽淝河、南阳、丹东、黑龙江、湖南和邢台长征等汽车厂、以及哈尔滨林机厂都仿制和改型生产8吨到12吨重型载货汽车,缓解了当时矿山、石化、水电、林业、运输等部门急需重型载货汽车及其维修配件供应紧缺的局面。在这期间,一汽、南汽、上汽、北汽和济汽5个老厂在承担包建和支援二汽、川汽、陕汽、陕齿建设的同时,进行了自身的扩建改造,一汽实施以年产6万辆为目标的扩散与技术改造(后又进一步扩大到年产8万辆生产能力的填平补齐技改措施);南汽实施年产1万辆分两步进行的扩建改造(后又进一步实施年产2.5万辆的技术改造),上汽研制1.5吨四轮载货汽车(后来定名为上海牌2吨轻型载货汽车);北汽实施"北汽一条街"为主的扩建改造,扩大BJ212型越野汽车(吉普车)的年产能力和生产配套的492型汽油发动机;济汽与有关部门合作研制军用越野车,安排"黄河5300"项目在党家庄扩建新厂区。至80年代,中国重型汽车工业联营公司引进斯太尔重型汽车制造技术,一汽、二汽分别引进国外重型汽车的总成、部件制造技术发展重型汽车生产,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厂引进奔驰重型汽车制造技术实施工厂技术改造项目进而组建中外合资公司,北京、本溪、上海、内蒙古(二机厂)也通过引进国外技术,生产新一代高性能矿用自卸车。

欢迎订阅凤凰网汽车电子杂志《轩辕周刊》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编辑: buyh

商讯

车型库
·按价格
·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