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吕福源在一汽时同外方谈判对手充满智慧并屡获成功的唇枪舌剑中,你就可以明白他何以能被选择为我国首任商务部部长。《汽车商业评论》邀请其夫人苗若兰为你讲述这位中国优秀汽车人的深沉往事。
编者按:我从2008年年底就开始约请苗若兰女士讲述其先生吕福源的故事。按照《汽车商业评论》的计划,这次口述本来应该与孟少农、饶斌、郭力、方劼等老一辈汽车人的口述形成“逝者”系列。几番沟通后,苗老师表示一定大力支持,她只有一个请求:能否把讲述时间移到2009年5月?
2004年5月18日,日子永远定格在这一天,因为癌症病魔,吕福源离世,他们从此天各一方。这年他59岁,无法不让人扼腕长叹“天妒英才”。
吕福源(资料图)
他们初中同桌,高中同学。她亲眼目睹、亲身经历了吕福源从一名家境贫寒的学生,苦读求学;大学毕业后,从一名普通工人做起,到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工作中从红旗轿车厂总装车间四级装配钳工、技术科副组长、设计科副科长、技术副厂长,一汽总厂副厂长、总经济师,到中汽总公司副总经理,机械工业部汽车工业司司长、副部长,教育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直到我国首任商务部部长、党组书记的整个过程。悠悠往事,恍若昨天。
2006年3月15日,近200名政界、企业界精英人士齐聚人民大会堂,参加《吕福源与中国汽车事业》一书的首发式。这本由李岚清题写书名,何光远作序,凝聚了3个行业90多位作者深深的景仰和怀念之情。首发式上,即席发言高潮迭起,在场人士无不动容,数次落泪。
整整5年,她会坐在他经常读书的椅子上,站在他经常站立的书架旁,看着他从各地买回来的几大柜书,那些他亲手精心包的书皮,那些书脊上熟悉的笔迹
他的音容笑貌,他们46年相濡以沫的情形犹在眼前。
苗若兰不相信他真的离开了,她只认定他又出差了。“福源经常出差,短则两三天,长则几个月,甚至两年多,这次时间最长。”她告诉我:“但不论时间长短,思念永远。”
她说,5年来,各界朋友尤其是汽车界的朋友们常和她相聚,大家常常谈起福源做过的事、说过的话,常常谈起和福源的情谊。每每听到这些,看到这些,感受到朋友们对她的关心,对她的支持和帮助,她都会感到他们是把对福源的那一份感情转移到了她身上。她为自己的丈夫能有这样的魅力感到骄傲,也为福源有这样的朋友感动不已。在此,她想借《汽车商业评论》这个平台,向大家表示深深的衷心的谢意!
下期口述历史我们将邀请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苗圩、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董扬、中国机械设备进出口总公司党委书记杨万胜等讲述吕福源同志的有关往事,敬请关注。
我和福源12岁相识,初中同桌,高中同学。至今我还非常清楚地记得51年前那一个场景:那是在接到长春二中录取通知书去报到时,我先到学校的室内篮球馆,也就是大礼堂看分班榜。当时人很多,我刚找到自己的名字:苗若兰,初一(1)班,5号,这时就听到我身后一个男声:“我在(1)班,7号。”我回头看了他一眼,又看看榜,知道他名叫吕福源。不知为什么,我对这一眼的印象特别深刻。现在回想起来,可能这就叫缘分吧。
那时福源是个正襟危坐、非常“封建”的男生。我们课桌上也像当时所有男女同桌一样,用白粉笔划了一道分界线。高中时,我俩同校不同班,但也常常暗中比着谁的学习更好。有时我的化学100分的卷子贴到走廊的壁报上了,过几天,他的物理100分卷子也贴到壁报上了,或者是他的作文,或者是我的作文,都在壁报上张贴过。
我还对一幕印象深刻:有一天放学后我做值日,回家较晚,在走出校门回家的路上,有人挑着一担水走过。不知为什么,我下意识地回头看了一眼,恰巧是福源挑着水也回头看一眼。后来我才知道他家当时没有自来水,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先帮母亲挑水。很多年以后,我们还相互谈起这一幕,福源说他也印象深刻。
发现“红旗”说明书有错误
福源的事情,尤其生活、学习中的事情我比较了解,有些工作上的事情,我原来知道一些,2006年一汽和汽车界的领导和朋友们写了一本纪念福源的书,见面时又常常和我谈起福源的事,我才了解他更多工作方面的详细情况。我今天说的有些事情就是这些领导和朋友们的回忆。
福源在吉林大学物理系学习6年,毕业后分配到吉林省梨树县郭家店镇房管所当电工。几个和他情况类似的同学对前途都很悲观。但福源却认为:总有一天国家还会重视知识、重视人才,在大多数人还没认识到这一点时,他们应该超前一步,抓紧时间学习,以备将来之需。
福源还提议制定一个“三三三”计划,即利用3年的时间掌握3门技术(计算机技术、电视技术、无线电通讯技术),3门外语(英语、日语、俄语)。那时,福源已经在查阅外国科技文献时发现“计算机技术近几年在欧美发展很快,一些西方学者将计算机的应用比作第三次工业革命”。
“三三三”计划制定之后,福源和他的这3位同学每周都会聚会一两次,每次由一人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主讲一两门课程,然后进行讨论。国内形势的发展果然被福源言中。“四人帮”倒台后,知识重新受到重视,福源和他的同学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成绩。
福源当电工时,我在长春教书。福源平时住在郭家店,每周末坐火车回长春。由于我身体不太好,他不放心,又想有更多时间看书,就每天通勤。福源利用每天火车上的时间看书学外语。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972年下半年,福源和吉林工业大学一位毕业生对调,到了一汽。这位毕业生家在郭家店,爱人从中医学院毕业后在镇医院工作,这样才解决了我们两家的实际困难。
一汽是在我们家后面的一大片庄稼地里修建起来的,最初叫“六五二”厂,每天机器轰鸣,人声鼎沸,我们眼看着它一天天建成个大工厂。能在全国第一的汽车厂里工作,是件多么让人激动的事情啊!福源对调到红旗轿车厂总装车间,成为冷气装配四级钳工。
那时,第一汽车厂里技术使用最全面、最先进的是轿车厂,而轿车冷气又是在国内刚开始的新课题。福源一边认真地向工人师傅学习装配技术,一边钻研理论知识。因为是新课题,根本就没有中文资料,福源就利用休息时间到吉林省图书馆和外文书店去查外文资料,终于在省图书馆找到几本英文资料。他不仅自己钻研冷气的原理、技术,还给工人师傅们讲这些知识,和他们一起研究改进装配技术。
有一天福源下班回到家,换下工作服就很严肃地对我说:“我发现冷气说明书有错误。”我吃了一惊,心想怎么可能?
他就讲了事情经过,原来当天他在给援助朝鲜的两台大红旗轿车做最后整备时,发现汉语和英语两本说明书中关于制冷原理的部分说明有根本性错误。他开始反复查阅大量资料,有时星期天在兜里装个馒头,到图书馆一去就是一天,晚上回来再写修改说明书的报告。经过反复钻研修改后,福源将修改说明书的报告交给了车间负责人。
之后不久,福源正在装配轿车的地沟里干活,忽然有人走过来大声问:“你是吕福源吗?”来人是曾留学美国并在福特汽车公司工作过的轿车厂总工程师、我国第一辆轿车——“东风”轿车的设计者之一史汝楫。他是看了福源的报告后,专门下车间来找他。后来,轿车厂按福源的建议对说明书进行了修改。可能在那个时候,福源这个“胆子大”、外语又好的年轻人就进入了厂领导层的视野。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葛帮宁
编辑:
zhangying |
商讯
·按价格 | |
·按品牌 |
- 热门文章排行
- 热门车款排行
- 论坛文章排行
- 博客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