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某年某月某日,一辆本田车撞成两段的“婚礼门”事件开始,关于日系车的不安全,流传着许多论调。我们本次的日系车专题,并非想对所有针对日系车诟病的论点进行一一反驳,只想对某些不科学的论调说:有些传说,很不靠谱。
传说只是传说从来很不专业
在做这组专题前,我们采访了大量业内的资深人士,他们既非日系车的代表,也非美系车、德系车的粉丝,他们的观点相对中立。对于这些传说,他们较一致的看法就是:太不专业了。
关于日系车的三大传说
传说1.钢板像纸板一撞就稀烂
钢板薄,现在好像已成了日系车的标签。更有钢板像纸板,用手轻轻一按就凹进去一块这样的传说。几乎在每个汽车论坛,都有几个关于日本车钢板薄、撞成稀巴烂的故事,且图文并茂,且时常可见,一辆撞得惨不忍睹的某品牌日本车,以“证人”的身份现身说法。
传说2.偷工又减料出口分等级
传说日本针对汽车出口——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规矩,那些卖到欧美市场的日系车和卖到中国市场的车并不相同。一流车自己用,二流车销美国,三流车给中国。
传说3.车身特别轻高速易发飘
相对于欧美车系扎实的地盘和相对重很多的车身,日系车车身轻的特点也毋庸置疑成为一大劣势。许多汽车论坛一直也都流传着这么一个经典的传说,一位车技一流的车主和另一位车技一般的车主上高速PK,不想开到140码车子就发飘,无奈败下阵来。归结原因,失败的关键不在于车技,而在于“会发飘”的车子。而且这样的传说越来越多,各种车技一流却因为车子“发飘”而败北的高手也越来越多。
首先,以为钢板厚就是安全,这完全是在一种不了解汽车构造情况下的凭空臆想。按着这样的逻辑,我们的汽车工业是不是要回归装甲车时代?事实上,现在几乎已没有汽车厂商在宣传自己产品安全性时再拿钢板厚说事,而是着力于强调结构和碰撞吸能技术,因为设计人员自己知道,结构以及受力过后力的分布状态才是安全的关键,再提钢板厚不厚的问题,就显得很土、很不专业、很OUT了。
“一般我们业内看到汽车介绍时,脑海里最先出现的是什么?应该是钢梁架构而成的车架。打个比方,车架是骨骼系统,那钢板则是皮肤和血肉。在发生碰撞时,钢板厚度,对整车安全起不了决定作用。安全源自科技,结构才保障安全。就像我们打架时,那些看起来满脸是血、样子很惨的人往往都没重伤,只不过样子比较惨而已,撞得难看并不等于不安全。”一位供职于某美系大品牌车厂的资深人士接受采访时,就流露出公平看待日系车的理性。
从造车理念上看,日系车采用吸能的设计理念,相对薄的钢板更符合设计的要求。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既然钢板薄厚不能决定安全,他们就选择了低油耗的薄钢板以降低车重,这是不是也可以客观地看作是日本人的聪明之处?
至于第二个传说,则显得很可爱。不过大家想过没,咱现在可是领跑世界的汽车消费大国之一,在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下,在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不管是美国车、日本车、德国车都坚持全球品质。日系车这么干,是不是在拿自己的“钱程”开玩笑,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中国在去年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的新车市场,没有哪家汽车公司会忽略这样一个市场,那些认为外国车商欺负中国人,甚至说什么故意造出差车来害车友的言论,显然是非理性的。
因为资源的限制,日本造车业一直在考虑如何节省成本,但节省成本就等于偷工减料吗?以保险杠为例,经常有人拿日本车保险杠用的是塑料说事,其实在汽车发展史上,用合成塑料代替钢是一大进步。日本企业一直都有重视产品节能的传统,而且善于将产品做得更轻巧。日本的空调、冰箱等家电普遍都很节能,并非因为偷工减料。
要解释第3个传说的不靠谱很简单,看过F1赛事的人都知道F1赛车有多重,时速有多少。我们可以神奇地发现,舒马赫没有“飘”。
汽车科技发展到今天,拿车身重量来作为炫耀安全的资本让人摸不着头脑。各种材料和案例告诉我们,车辆的造型和对空气动力学的运用,才是真正保证车辆高速时稳定性的关键。就拿尾翼来说,它的功能绝不是美观,也不是让你瞎改装完了后可以到街上假装自己很彪,它的作用在于增大空气对车体的下压力,而保证车体更加平稳。事实上要把车造重很容易,造轻才难。现在的汽车普遍采用碰撞吸能的设计,碰撞立即发生变形但驾驶舱完好。而且各大厂商开发的铝合金钢铁发动机,尽量把钢板减薄,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把车造得更轻,以提高车辆的加速性能。车身一轻,刹车时惯性也相应减少,从而能缩短制动距离。
我们可能没有注意到的是,以奔驰为代表的德国车的钢板在过去的20年中也一直在减少厚度,甚至玻璃也薄了。马自达欧洲区CEO就曾骄傲宣布,由于工程人员“煞费苦心地努力减轻每一个零配件的重量”,使改版马自达的一款新车比前一代轻了60磅。设计师们采用高拉伸钢材来重新设计该车的上部构造,甚至挖空了内后视镜,所有这一切只是为了尽可能减轻重量。现在镀锌钢板的价格大约是5000多元一吨,省成本显然不是把钢板做薄来实现的。相反,把车造得更轻却需要更多的成本。凯迪拉克公司总经理Helmut Weixner也曾经说,一个主流品牌必须有节制地使用轻型材料,因为轻型材料成本更高。这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解释对塑料保险杠的误解,从钢到塑料,并非是偷工减料,因为塑料保险杠的成本甚至比铁的更高。
高速行驶和车身重量本身就是个矛盾体,可以设想一下,一辆重过装甲车的汽车很难跑上高速公路,或者就只能用更大排量的发动机来拖动它,很不低碳。
相关报道: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robot |
商讯
·按价格 | |
·按品牌 |
- 热门文章排行
- 热门车款排行
- 论坛文章排行
- 博客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