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 Tyroller:新能源技术研发将移至供应商
2010年10月23日 16:39凤凰网汽车 】 【打印共有评论0

凤凰网汽车讯 2010年10月23日,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举办的“中国汽车产业高峰论坛”在上海举办。会后,凤凰网汽车对话欧洲汽车供应商协会主席、罗伯特-博世公司管理委员会成员Peter Tyroller,就目前欧洲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供应和中国汽车零部件发展等问题展开探讨。

Peter Tyroller:新能源技术研发将移至供应商

欧洲汽车供应商协会主席、罗伯特-博世公司管理委员会成员 Peter Tyroller

凤凰网汽车:现在大家都在谈新能源汽车,您认为新能源汽车离我们有多远?大规模的应用到人们的生活中,是什么时候呢?在欧洲,有没有一些试点和经验?

Peter Tyroller:谈到新能源汽车,关于电动汽车,这方面最重大的一个挑战,就是电池。这是最重要的一个。大规模的应用到消费者中之前,我们最重要的是要考虑汽车的成本、重量、持久性、耐用性以及其他等等方面,这是我们要先把握的。新的电动汽车,能满足城市面积方面的要求。与此同时,我们认为我们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气侯变化。如果我们在短期、中期、长期都致力于二氧化碳减排,我们一定要确保这些电动汽车所用电力是用的可再生、可持续的电力。

关于试点项目,在欧洲我们在做一些新能源汽车试点项目。比如有很多政府都推出了在城市电动车队的试点项目,我们做了非常初步的尝试。

凤凰网汽车:供应商体系,他的质量可能会有些限制整车的发展,欧洲是什么样的情况?有什么措施?第二个问题,新能源汽车供应商方面,欧洲有哪些措施?

Peter Tyroller:关于电动汽车的问题,不仅仅是在供应商这一块,对于贴牌生产商,也是在一个学习的阶段。我们所面临的障碍,主要是技术方面的一些障碍。

关于新的电动汽车,主要的方面是在于电池以及电子的配套设备,以及充电的设备。现在最主要的挑战,在于电池。对于贴牌生产商和供应商来说,主要挑战是电池的技术。在欧洲来说,每度电的成本对电池来说是600到700欧元。第二代是把这个成本降到300欧元,降了50%,但这还是不够的。我觉得在汽油的使用减少方面,有一个很大的空间,能够减少30%的使用。

从短期来看,有一点是可以实现的,就是1.3吨的中型的车辆,可以在100公里耗油降到3.9升柴油。这可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消耗量减少了30%。

我们面临的挑战,一方面需要确保短期之内使得传统的能源包括汽油、柴油引擎让它们减少对燃料的消耗。第二,与此同时需要大力发展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插入式电动汽车等等。能够两个方面同时跟上步伐。

我想解释的就是,我们一夜之间从传统的汽车转换到新型的电动汽车,这是不太可能的。在接下来的20年中,我们会看到这两种不同类型车辆共存的局面。

在发展电动汽车的同时,一个挑战在于成本。比如说你要买一辆比较小的电动汽车,如果让它跑200公里的距离,你必须付2000欧元的成本去购买这个电池。这就使得这种小型汽车变得非常不经济,购买的时候要花很大的成本。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中国政府也在大力推动新能源车的使用,提供了很好的激励手段,包括百城试点项目,从5个大型城市拓展到了25个大型城市。问题在于这样的补贴,政府可以维持多久?在欧洲有没有政府对电动汽车、混合电动汽车进行补贴,在欧洲国家,政府会对混合动力汽车补贴,比如在法国,购买一辆这样的汽车,可以得到5000到6000欧元的补贴。现在的问题在于哪种方法是更好的方法。究竟是政府推动对于使用用户的补贴,还是说给新能源汽车的零部件研发、控制成本降低方面进行补贴,我们希望看到后者,也就是希望看到后者对新能源汽车的制造方面、研发方面给予更多的补贴,以降低新能源汽车制造的成本。这样的话,大家也都能买得起。

凤凰网汽车:博世公司已经推出了新能源汽车整车解决方案,比如宝马明年会上市一款车,由博世来提供新能源解决方案,这种模式在短期内运行肯定没有问题。但是从长期来讲,汽车企业肯定希望自己在新能源领域握有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对于这种模式和这组矛盾您如何看待?第二,就中国汽车发展来讲,合资品牌汽车国产化率越来越高,也就意味着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在欧洲本土的比例会逐渐降低,就这种趋势来讲,欧洲零部件厂商会不会在这一方面感觉到压力?

Peter Tyroller:第一个问题,确实博世公司为宝马公司提供城市运行的大型的新能源车辆的电池,我们拿到了这个单子,我们是宝马公司的一个供应商。谈到价值链,包括贴牌生产商、供应商,他们都是在做汽车零部件方面的研发、制造。现在每个人都处于一个学习的阶段。有很多汽车制造商,他们也在这方面探索他们的经验跟知识。这些供应商也在做相关的探索。但我觉得最终你要降低成本,要把成本做到合理,就必须做到规模经济,规模一定要做上去。我坚信这方面的中期、长期的发展,一定会跟历史上新兴事物产生的发展轨迹是一样的。也就是说,需要把量做上去。最后只有那些能够做到一定规模的供应商,他们才能提供最佳的解决方案。也就是说,成本最为合理的解决方案。我倒认为,零部件的这些研发、设计、制造,以后会越来越多的是由供应商去转移。现在每个人都在进行探索,包括OEM贴牌生产,包括供应商,都投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做这方面的开发、研发。包括新能源电力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方面,特别是电池方面。就电池方面来讲,今后一个明显趋势,就是会朝着供应商去转移。

第二个问题,确实是这样,中国在电动汽车方面的研发跟举措,是属于大刀阔斧的,发展非常迅速。我们作为一家企业,我们也是把我们的研发研究部门转移到了中国,我们希望我们的团队更加具有本土化的智慧。因为你在中国发展,要发展非常迅速,因为中国发展速度非常迅速。我们希望本土的一些专业的经验、知识都能跟上发展的速度。同时要兼顾生产,因为我们必须保证我们能够覆盖整个价值链。现在我们博世公司在这方面做得非常成功,并且我坚信在下一代的新型的能源车方面,我们同样会做得非常成功。现在我们也在中国成立了非常强大的研发团队。

同时我们根据中国本土市场的需求,除了对电力汽车的投入以外,我们在汽油直喷技术方面,也投入了很多的力量。因为我们知道中国也是有这个需求的。

相关专题:

2010第八届中国汽车产业高峰论坛

相关报道:

对话菲亚特中国董事长:未来主流技术还是内燃机

对话上海嘉定区区长:考虑成立电池租赁公司

对话柯雷孟:中国在美收购遭美国政府和民众反对

对话戴姆勒董事长蔡澈:中国交通发展应多元化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凤凰网汽车”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汽车频道(010-8445824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欢迎订阅凤凰网汽车电子杂志《轩辕周刊》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编辑: zhangyang

商讯

车型库
·按价格
·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