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专栏

从“草莽”到业界翘楚:造车当如李书福

凤凰汽车专栏作家 余建良
2012年12月17日 09:48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余建良

作者:余建良

核心提示:根据艾瑞咨询提供的网络指数以及专家评审团的综合评选,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入围2012中国汽车年度年度最具影响力人物奖,成为热门的五大候选人之一。

凤凰汽车评论 丰富的业内经验和高瞻远瞩的行业发展把握能力,2012年度最具影响力人物在带领汽车行业市场走向中,显示出非同寻常的魄力,成为业内表率。

本次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分会、凤凰卫视、凤凰新媒体联合主办,凤凰汽车承办的2012首届中国汽车年度盛典中,特别设立了“2012中国汽车年度营销人物奖”这个奖项,旨在奖励汽车行业中引领汽车营销界发展潮流的掌舵者,他们堪称中国汽车营销界的主流力量。

根据艾瑞咨询提供的网络指数以及专家评审团的综合评选,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入围2012中国汽车年度年度最具影响力人物奖,成为热门的五大候选人之一。

获奖理由:

对中国汽车行业来说,李书福和他打拼的汽车王国一直是一种独特的存在。这当然要归功于李书福在两年前获得的新身份—瑞典汽车品牌沃尔沃的收购者和拥有者。两年后的李书福不再是“汽车狂人”,塑造品牌文化、传递品牌理念成为吉利这两年的重点,而在汽车市场进入为增长时代时,品牌的推广才是立足于汽车市场的关键。

在李书福的带领下,吉利汽车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帝豪EC7更是在近日完成了累积销量30万辆,年均销售10万辆的奇迹。同时推进吉利三大品牌的改革,深化区域营销战略,推动吉利汽车在销量上的成功。吉利收购沃尔沃汽车后,更是成功扭亏为盈,同时在收购沃尔沃之后,吉利与沃尔沃在今年首次落实技术合作事宜,推动吉利产品高端化发展。

李书福简介:

中国乃至全球的汽车工业史都已经无法抹去李书福的名字。

这位在上世纪末以单薄的一己之力闯进汽车业的“草莽”浙商,如今已是国内最炙手可热的经济人物之一。如果说李书福所掌舵的吉利汽车以民营资本的角色改变了中国汽车生态圈,那么其对沃尔沃汽车的成功收购则业已撼动全球汽车工业格局。

15年前,李书福刚说出要造汽车的构想便几乎招致了身边人一致的反对。虽然当时的李书福在当地已经是排的上名头的企业主(在造汽车之前,笔者认为李书福只是一个企业主、一个商人,进入汽车后他才真正开始思考和引入现代企业的管理机制和理念,并敦促自身往现代企业家的角色转型),但没有人会想到15年后的李书福会成为一名众人及传媒追捧的企业家,更没想到他能将吉利集团打造成一个资产高达数百亿元的商业王国,并染指全球市场。或许就连李书福本人都会对如今的自己刮目相看。他所具备的把握商机的能力可谓天赋异禀,那与生俱来或者说是浙江活跃的民营经济熏染下潜移默化形成的企业家精神更是令人钦佩,他那句流传甚广的“请给我一个失败的机会吧”,则是对中国最优秀的民营企业家精神的最好注释。

溯及发家史,在闯入汽车业之前,李书福自高中毕业后的创业经历也仅约15年,但就是这短短的约15年间,他迅速地完成原始资本的积累,且每次转型都会以更大的手笔,一步步地实现自己内心不断膨胀的野心。

1982年,彼时刚刚19岁的李书福胸前挎着“海鸥”牌照相机,骑着自行车开始他人生的第一次创业,虽然这段“野照相”经历在后来很少被李书福提及,但敢闯、勤俭、不怕苦的意志力给了他的事业起步开了一个好头。结束“野照相”奔波的生涯后,李书福旋即在台州当地开起了照相馆,由于舍不得花钱购买一个售价一千多块钱的反光罩,结果就花了2块钱让铁皮匠给敲了一个。而照相馆用的相机,也是李书福用远低于当时的购买成本自行制作的。鉴于这样的创业经历,我们现在也就可以很好理解早前李书福为什么会以近似狂妄的口吻喊出造汽车无非就是“一个沙发加四个轮子”这句在业界掀起一时轰动的口号了。

李书福的照相馆生意虽然不大,但也算是风风火火。也正是在经营照相馆生意期间,李书福敏锐的商业嗅觉开始得以体现。无意间当他发现从冲印照片的显影液里可以提取纯度非常高的银时,便毅然决然地关掉了有着稳定客源的照相馆,转而全身心投入到从显影液和废旧家电中提炼金银的买卖,并终获自己的第一桶金。随后不多久,国内家电市场迎来了一轮喷发之势,看准冰箱市场的增长潜力后李书福又将自己的积蓄几乎全部投入到了冰箱制造厂。上世纪90年代,房地产业开始有起色,李书福顺势就又做起了建材生意,后看到各地整顿交通问题,摩托车可能带来更为可观的利润后又力排众议果断介入,直到他意识到造汽车的诱惑力无法抗拒之时。

彼时,政府并没有放开针对独立自主汽车品牌生产资质的审批。可能无法获得生产牌照,再加上前期资金投入巨大,使得造汽车所匹对的风险对吉利这么一家中小企业而言足以致命,但没有人能说服李书福放弃这一近似疯狂的想法,最终吉利在1997年涉足整车制造。

在决定造汽车前,李书福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亿万富翁。从一般的人情考虑,三十多岁便取得这样的成就早已是光耀门楣,可以享受到多数人无法企及的荣誉和灯红酒绿的物质生活。而造汽车,就必须一切归零,很可能还会在这一陌生的领域赔上自己所有的血本。当然,如果彼时李书福满足于眼前的所得,就不能成就今天的李书福了。

李书福对自己性格的表述给他创业以来一连串“胆大妄为”的行为有了很好的注解。他说:“小时候,七八岁、八九岁的时候,我赌过钱。比方说赢了一块钱,全放下,变四块了;全放下,变八块;全放下,变十六块;再全放下,变三十二块……有些人赢了一块钱,就收回五毛,再赢了放两毛,再赢了放一毛,他赢的钱明显比我少得多。但是我这种弄法,可能最后一次全没有了,一分也不剩。”

在吉利汽车最初成长的几年间,李书福并不会特意关注盈利多少的问题,而是毕其所能地做大企业规模以及提高市场占有率。作为一个以逐利为目的的民营企业家,李书福当然知道如果吉利汽车真要一直造“老百姓都买得起的好车”,那么这将会极大考验企业的生存底线,也就是说这种战略是不可持续的,但在企业发展先期却可以赢得市场口碑和占有率。只要有着一定的受众基础,在汽车产业站稳脚跟,才有可能进一步往上爬。这也是为什么李书福前几年会甘当“喜剧演员”,成为汽车圈出镜率最高的民营企业家。而最近一两年,李书福早已不在频繁地以各种搏出位的话语吸引关注,因为吉利集团已经挤进世界500强,他现在要做的是运筹帷幄。

李书福说,自己从小在农村长大,失败了大不了回去种地,“承包两亩地,一亩地种菜,一亩地种水稻,怕什么呢?有吃有喝。”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一直梦想造汽车的万向集团的鲁冠球至今没有敢于踏出这一步,而无论是在财力还是背景都差一大截的李书福却可以捷足先登。这是李书福的魄力,也是魅力所在。

DSI、沃尔沃汽车这样的明星企业收至麾下后,李书福并没有就此放慢拓展海外市场的节奏。在萨博收购案,以及最近的针对阿斯顿马丁的收购中,都隐现吉利的影子,而据最新的消息称,在英国锰铜(MNGS.L)进入破产清算之后,吉利已经做出全资收购英国锰铜的计划方案。在出口方面,如今的吉利汽车已出口至全球30多个国家,产品遍布南美、东南亚、中东、非洲和东欧等地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海外营销和服务网络。吉利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今年10月底,吉利汽车今年累计出口已突破81,000辆,比去年同期增长190%,提前两个月完成全年目标。在国内市场,前11个月,吉利共计销售汽车423829辆,较去年同期增长13%,跑赢了大市。

在市场攻城略地之时,李书福另一成就便是吸引了一批业界翘楚为其效力。今年便有付强、孙晓东、柳燕相继加盟,而副总裁级别以上的如安聪慧、刘金良、杨健、顾伟明、潘巨林和俞学良等人则已经跟随李书福十多年,而吉利研究院院长赵福全、财务总监尹大庆等专才则为吉利汽车的研发体系建设和海外并购立下过汗马功劳。从目前看来,吉利的高管团队非常稳固,海纳百川可集众人之力。这也是其他民营车企所相对欠缺的。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李书福的人格魅力以及散财聚人的用人远见。

李书福应该很清楚,一辆汽车或许可以被他解剖成“一个沙发加四个轮子”,但真正要造出一辆好车,除了流水线上的设备,更重要的还是人才——技术娴熟的工人以及中低层管理人员,所以他破天荒地创办了吉利大学这个人才库,这在全球汽车工业史上应该也是没有先例可循。不计后果地闯入,全身心地投入,义无反顾的造车精神以及对整个行业生态链条的所具有的全局观和大视野,造车当如李书福。

标签:李书福 吉利 
  [查看跟帖]我要跟帖 0人参与  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专栏介绍

车界纵论

专栏作者:余建良

信奉朴实的新闻理想,视批评为媒体的基本义务,并固执地试图将这种批评转为成企业进步的驱动力。作为资深财经媒体人,余建良以独特的观点和深刻的剖析解读中国车市。

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