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收购沃尔沃不是合资 是100%控股(2)
2010年03月31日 07:42北京商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他是否买来100%的知识产权?

据此前报道,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清单主要包括: 9个系列产品,即沃尔沃在全球范围内销售的所有车型包括S40、S60、S80、C70、C30、XC90、XC60、V50、V70;还有沃尔沃的P1、P2、P24三个平台;以及2000多个全球网络。除了产品系列,吉利收购沃尔沃的还包括完备的经销商团队和供应商体系。经过多年的积累,沃尔沃拥有分布在全球100多个国家的2500家经销商,其中60%和30%的经销商都分布在欧洲和北美市场。

尽管根据协议上透露出来的内容,吉利收购了沃尔沃100%的股份和相关资产,但作为最为关注的知识产权却提之甚少。

显然,清单中所列的内容只是冰山一角。据吉利主管技术的副总裁赵福全透露,沃尔沃作为一个独立的公司,为确保其世界顶级品牌的可持续发展,将拥有其关键的技术及知识产权的所有权。同时,为了保证其既定的未来长期发展,战略商业计划的可持续进行,将拥有所有福特相关知识产权的使用权。这是从沃尔沃的角度出发。关键的是,吉利作为沃尔沃100%的股东,将通过沃尔沃拥有其关键技术及知识产权的所有权,并拥有大量知识产权的使用权。

“吉利要花那么多的钱去买一个世界顶级的豪华汽车公司,如果没有知识产权的支持,买来的这个公司将是苍白无力的。” 李书福对收购的沃尔沃知识产权是最为满意的,他表示,收购沃尔沃不是合资也不是结盟,而是100%控股。

在李书福看来,从与英国锰铜公司的合作,到收购全国领先的自动变速器公司DSI,吉利实现了零部件制造到整车制造的国际化跨越。未来拥有东西方两个完全不同的本土市场的沃尔沃轿车,其对抗市场波动的能力必将大大增强。

据了解,沃尔沃具有从主动安全到被动安全等一系列领先的安全技术。回顾沃尔沃的历史,发明了三点式安全带、两级触发安全气囊、汽车安全玻璃、轿车安全车身以及三元催化技术和最新自动刹车的城市安全系统……这些革命性的技术已成为沃尔沃在全球的核心竞争力。

然而,李书福似乎并不急于将沃尔沃作为吉利品牌的跳板,他表示,在三季度最终完成交易后,吉利仍是吉利,沃尔沃仍是沃尔沃。“根植于瑞典、来自北欧的沃尔沃,如果离开了这个特定的土壤,沃尔沃将不再是沃尔沃,没有根基的品牌也就失去了生存的价值。”

“沃尔沃将保留自己的鲜明特点,在瑞典哥德堡的团队和新董事会的领导下,继续在顶级豪华汽车领域发展。吉利不生产沃尔沃,沃尔沃也不生产吉利。” 随着沃尔沃技术的植入,李书福明白沃尔沃的品牌效应还有用武之地。

他再无力给沃尔沃“输血”?

在业内人士看来,吉利是一家年轻而且发展稳健的汽车公司,虽然收购了沃尔沃,但潜在债务和未来整合仍是吉利需要跨越的门槛。不过,李书福正信心满满地试图让人相信,沃尔沃项目将在2011年实现盈利。

对于如何实现盈利,李书福分析认为,沃尔沃积攒了太多前瞻性的技术,而销量却一直没有打开,这也导致了开发和制造成本成为了更大负担。“增加汽车销量,尤其是在中国市场,或许还有转身的机会。”

财务分析专家关注的是沃尔沃收购的潜在风险,除18亿美元的收购款外,吉利后期还要筹措更多的资金为沃尔沃“输血”,保持其正常的运转。

李书福对此并不担心,“吉利集团收购沃尔沃轿车的所有资金已经到位,同时,吉利集团也准备好了沃尔沃轿车今后业务发展所需的营运资金贷款”。

据了解,吉利集团已为沃尔沃融资了27亿美元,除支付18亿美元收购资金外,融资中其余的9亿美元将作为沃尔沃未来的营运资金,用于沃尔沃的产品开发、研发成本、新工厂建设以及流动资金以备不时之需。

吉利集团副总裁尹大庆在解释融资来源时表示,27亿美元中将近一半的资金来自美国、欧洲、中国香港;另一半是在国内融资,其中国内有吉利集团占51%以上股份的资金,其余由国内银行融得的收购以及并购资金组成。

接近收购的权威人士向记者透露,几家知名金融机构将向吉利提供资金,包括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在未来新沃尔沃中可能持股的还包括高盛、渤海产业基金等,进一步的传闻说,国内地方政府也给吉利以重要承诺,并欢迎沃尔沃落户。

不过,记者并未得到吉利的确认,尹大庆也表示,吉利背后的支持机构,由于交易没有最终交割完成,细节方面还不能透露。

尽管吉利已为沃尔沃筹措了一定的资金,但李书福并不希望急于为其“输血”,在分析了过去并购的案例后,李书福认为并购沃尔沃不能只考虑输血,而是让它形成造血功能,总是输血是没有前途的。

记者了解到,过去四年间,沃尔沃累计耗费的现金在200亿美元以上,其中每年有10多亿美元的亏损。而吉利剩余的资金只有9亿美元,恰恰只够一年的运转。

李书福坦承表示,“吉利的资金已经用来收购了,剩下来的钱就要靠大家来创造”。这也是对李书福的挑战,未来大家能否同心同德,共同来创造财富和创造沃尔沃未来的发展,这是极大的挑战。

欢迎订阅凤凰网汽车电子杂志《轩辕周刊》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蓝朝晖 编辑: robot

商讯

车型库
·按价格
·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