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细分市场领先的车企都在烦什么?
作者:吴江
核心提示:文章的开始,首先要说明的是,既然做到了细分市场的领先,一定是非常了不起的企业,更要肯定这些企业的发展,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让我们看看他们在烦什么?
凤凰汽车评论 文章的开始,首先要说明的是,既然做到了细分市场的领先,一定是非常了不起的企业,更要肯定这些企业的发展,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让我们看看他们在烦什么?
一、奇瑞汽车
曾经有人说过奇瑞汽车是靠一只企鹅养大的,这就基本上说明了问题的实质,产品结构篇地段,拳头产品匮乏。联合捷豹路虎就很说明问题,但会不会是治标不治本呢?合资初期摩擦的阵痛对于一个新合资公司来说,再正常不过了,希望奇瑞可以解决这两大难题。
二、长城汽车
长城汽车这两年凭借着厚积薄发的低调务实,在自主品牌阵营中已悄然成为行业第一,哈弗赞助达喀尔,长年占据国内SUV市场的龙头,入门级家轿C30的持续热销,再加上皮卡远渡重洋开疆辟土,有力的提升产品实力同时也让长城成为了自主品牌中的老大。
当然,老大也是不好当的,不仅仅要成为领先者,更要成为领导者。而要成为领导者品牌,就要求在行业规范、技术开发、品牌溢价等方面做到前瞻性领先,而现在摆在长城汽车面前最紧迫的就是中级车突破,C50算是迈出了中级车的第一步,但显然市场表现并不如人意,长时间塑造的品牌定位,要在短时间内突破,还很难。
同长城汽车一样,SGMW的发展也同样低调务实,一个区域合资公司能够长期在国内汽车生产企业中占据第一的位置,实属不易。特别是庞大的销量是建立在少有的几个汽车平台上。
凭借着商用车领域多年的领先,其五菱产品皮实耐用的形象以及品牌溢价已经深深映入消费者心中。同样,上汽通用五菱是领先者,还不是领导者,特别是乘用车品牌的发展,还举足维艰,虽然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宝骏品牌建立了一定的美誉度,但知名度远远还不足,很多消费者对于这个马头标还没有印象,更何况近年来,紧凑型中级车这个细分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合资品牌价格的不断下探,自主品牌技术的不断提升,让宝骏面临的压力也是越来越大,特别对企业来说,如何将商用车领先经验转换成乘用车实际能力还远远不足。
四、大众汽车
南北大众在过去的时间内,在国内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凭借着在老百姓心目中,特别是三四线城市消费者心目中的神车地位,所向披靡。在中国圈走了大量利润,及时在车市遇冷的情况下,还能让经销商赚钱实属不易。
也许是习惯了老大的心态,大众在过去两年,不管是面对媒体的“公关门”事件,还是面对消费者的DSG事件,都让大众疲于奔命。但依然凭借着庞大的广告影响力,以及三四线城市消费者先入为主的印象,暂时掩盖了风波。但长此以往,终究不能掩盖其产品上的缺陷以及管理的弊端。
其实大众最担心的问题还是技术问题,如何保持技术领先者的地位对于大众更有压力。
菲亚特-克莱斯勒的发展是近两年在华增长最快的,当然,前提是建立在以往的市场份额上,但也不能掩盖其重新振兴中国市场的决心。
菲亚特-克莱斯勒的最大的压力还是来自于如何整合协调好进口产品以及国内合资公司。加大进口车型的规模成为其当务之急,但也许市场调研不够充分,每次引进国内的产品,很大程度并没有切中消费者心理,一直游离在小众车型范畴。随着过去两年多,广菲的成立以及Jeep的国产,菲亚特-克莱斯勒将面临新公司,不同股东理念磨合的问题,更包括生产流程、产品成本、物料采购等各方面的磨合,如果没有很强的资源整合能力,菲亚特-克莱斯勒的发展还将任重道远。
六、上海通用
上海通用这几年的发展势头很猛,已经连续几年蝉联国内乘用车销量第一的位置,特别要归功于雪佛兰品牌的发展,不管是对年度销售目标的贡献,还是说对企业利润的保证,雪佛兰品牌居功至伟。上海通用给消费者和媒体最大的印象是其强大的营销包装能力,在产品力并不够的情况下,打造了赛欧、爱唯欧、科鲁兹、英朗等系列畅销产品。但也许也就是因为这两者的缘故,上海通用发展的掣肘也在于此,一来雪佛兰品牌的发展影响到其他产品的溢价及研发投入,二来庞大的营销费用支出是否换回同等量的溢价回报,这只有企业自身才能体会。
另外如此庞大的销售数量却并没有换回高额的利润,品牌溢价能力也成为其被人诟病的地方,也许当前重振凯迪拉克是个不错的选择。
七、比亚迪汽车
比亚迪汽车的发展可谓一波三折,靠电池发展起家,进入传统汽车行业本来是险棋一招,是由于当时深圳作为经济特区,政府特别希望能够有自己的汽车产业,所以对于比亚迪的发展给予了巨大的政策支持及费用补贴,才让比亚迪抓住了汽车发展浪潮,通过其物美价廉的产品,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得到快速发展,这也是为什么比亚迪网络的发展具有面大却不强的特点;网络的巨大覆盖是想通过销量带动品牌发展。
但随后因扩张太快,经销商质量出现问题,不断要求退网,再加上比亚迪汽车质量稳定性较差的缘故,发展的脚步可谓艰辛。现在比亚迪最希望看到的就是如何快速恢复在投资者心目中的形象以及如何通过质量提升促成产品溢价的提升。另外摆在面前的还有如何改善民营企业不利的政治经济舆论环境。
坐奔驰本来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但这几年奔驰在中国的发展磕磕碰碰,与其他德系豪华品牌相比,奔驰的发展显得尤为缓慢,特别是关于与北汽、利星行三者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让企业领导者做决策的效率大大降低。这也不难解释其引进产品的缓慢,及品牌营销缺乏活力。
产品层面,特别由于前一段时间沸沸扬扬的毒内饰事件,让奔驰元气大伤,至今并还没有给消费者一个明确的解释,对品牌的损伤可谓尤盛。
奔驰最担心的就是如何重振品牌美誉度,并及时斧正消费者心目中对其的产品认知,也许一场气势磅礴的营销革命势在必行。 (文/凤凰汽车特约评论员 吴江)
专栏介绍
近期更新
吴江:“两厢车”身份已经没有市场?
2013-11-01 10:02
吴江:五菱宏光下一站将冲击乘用车市场
2013-07-12 06:54
吴江: 车企“公关”为何没能躲过315?
2013-03-18 09:13
吴江:跨国联姻 合资车企中方的那些痛
2013-03-13 06:32
吴江:细分市场领先的车企都在烦什么?
2013-03-01 09:14
吴江:Jeep国产化擦出的是火花还是火药
2013-01-23 09:35
吴江:克莱斯勒当务之急五大问题待解决
2013-01-08 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