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除公车改革原地踏步的魔咒
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赵晓认为,“八五”期间,全国公车耗资720亿元,年递增27%,约为GDP增长速度的3.5倍。20世纪90年代后期,全国约有350万辆公车,包括司勤人员在内耗资3000亿。在社会强烈呼吁下,公车改革在2003年前后正式启动。然而,汽车在政府采购物品中始终占据前三位,2006年一举突破700亿元,占全国政府采购规模的近1/4。[详细][参与微博讨论]
中国公务车改革势在必行
北京公车约达70万辆 跑6趟或有4趟空驶
北京的交通问题,正处在风口浪尖上,国务院参事石定寰开门见山,点出了北京市交通所处的形势。国务院参事郭廷结指出,北京未来5年,一定要控制小汽车消费,考虑采取出台车位占用费,禁止单位向私家车提供免费车位等经济手段进行调控,到2015年,争取中心城公交出行比例达到45%以上,小汽车出行比例控制在30%以内。缓解大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药方不能只针对私家车等社会车辆,公车改革绝不能成为治理的死角,围绕公车的话题,也在升温。[详细]
-
公车的“方向盘”上该承载着公众利益
民革中央提出的公车改革四大措施,仍是技术层面,能否因此撬动态度问题,难以令人乐观。如果态度不变,再完善的制度设计都将落空。北京各地的车改要么“搁浅”,要么“没有动静”,要么对“货币化”。车改是增加还是节约行政成本,缺乏统一比较,更有以“敏感”拒绝采访的,归结到一点就是“改革不彻底、不触及主要矛盾”。[详细]
媒体评说:城市交通拥堵中的公车之患
公车改革,不仅关系民脂民膏,而且关系交通秩序,关系社会公众日常生活,关系社会成本和社会财富。因而,仅仅是从缓解交通拥堵这个层面上,公车改革都已处在公众和舆论的热望之中。公车之患,不仅让公共财政不堪重负,也已让公共道路不堪拥堵。尽管一些关键性的数据仍付之阙如,但已有越来越多的数据和事实表明了这一点。公车数量与行为和交通拥堵高度相关,居于举足轻重地位。遗憾的是,时至今日究竟有多少辆公车,公众乃至学界仍不掌握。[详细]
凤凰调查
调查 |
公车改革十几年缘何仍在原地踏步?
公车即官车 公车改革总是在“纸上谈兵”
中国公车改革喊了很久,媒体隔一阵子又拿出来炒一炒,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中国的公车越改越多了!公车改车为什么改不下去阻力重重?原因很简单,公车即官车,让官员自己来革自已的命,让官员不再享受官员的特权,这样的改革没有任何可能。这种单一的行政改革之所以举步维艰,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和倒退,只有进行全面的政治体制改革,让群众和舆论广泛参与监督官员,彻底公开财政预算和财政支出。[详细]
-
[网民论政]公车改革不缺方法缺决心
【网友我不是随便说说】 近年来,一些地方先后启动了公车改革,出台了各种新举措,但收效甚微,“屁股底下的腐败”依然车轮滚滚。说到底,在中国进行公车改革并不缺少方法,真正缺少的是从上到下动真来硬的决心和行动。【网友ydhb】 只要树立起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去搞车改,肯定会得到全国人民的真心拥护。[详细]
“自上而下”的公车改革同样不容乐观
上级政府和下级政府,上层官员和基层官员,在思想觉悟、个人素养和为民责任方面,不排除有巨大落差。中央方面设想是好的,不排除会被下层“歪嘴和尚”念歪。政令能否畅通无阻是一个问题,但落实车改却一定与基层官员德行操守和法纪意识有关。某拆迁户不信任本地警方,偏偏坐飞机找北京警方自首,就很难说明个别地方官员在落实政策和法纪方面存在严重问题。[详细]
相关内容
公车改革十年原地踏步 目前仍无时间表
新华社近日撰文指出,缓解大城市交通问题的药方,不能只针对私家车等社会车辆,公车改革绝不能成为治理的死角。由此,控制机动车数量和公车改革二者再成共生议题。自2000年酝酿启动公车改革试点以来,本市的公车改革已经历了近10年的长跑。但是,试点非但未能换来车改的大规模推行,反而却有止步之嫌。[详细]
政协提案建言 国家机关公车改革或将启动
大兴区西红门镇等单个地区性车改,在种种现实困难条件之下,恐已难以承载试点之重。因涉及当政者切身利益,也攸关行政效率和财政谋划,公车改革需自上而下强力推动,渐成各方共识。记者近日获悉,国家发改委正抓紧启动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相关工作,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促进此项工作加快推进。[详细]
中国公务车改革如何才能实现?
全国人大代表叶青:公车改革必须承认现实阻力
叶青:车改阻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老派的享有配车待遇的副厅以上干部,一个是公车司机。有人认为我的“叶氏车改”在官场里显得很“另类”,但希望有一天我的行为能成为再自然不过的惯例。 最早出台副部级以上才配专车的规定时,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改革开始前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改革开放后,政府财政收入增多,具备了负担公车的经济条件。但另一方面,行政成本也提高很快。公车改革就是要在现有的经济条件下,考虑如何降低行政成本的问题。[详细]
-
媒体观点:公车缺的不是改革 是落实
公车改革这么多年来层出不穷。有的地方借鉴日本的经验,有的地方学习美国的做法,有的地方学德国,有的地方学的是博茨瓦纳……总之,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公车管理和好的经验做法,在我们国家都有。因此,我们缺少的不是公车改革,而是落实。我们缺的绝对不是制度,而是把制度当回事。[详细]
推进公车改革切忌“闭门造车”
不客气地说,很多公车改革的试点,之所以改来改去最后又改了回去,关键原因无非是“闭门”然后“造车”。任何一项改革,如果没有社会公众的参与、支持、理解,恐怕都难以进行。在笔者看来,跟公众关系密切的公车改革尤其是这样。因此,我建议国家发改委“抓紧启动”相关工作之时,“开门纳谏”应该及时跟进,让民意得以充分表达。在此基础上,汇聚民智,凝聚共识。否则,再搞关门决策那一套,公车改革永远没有尽头。[详细]
相关评论
公车改革停滞不前 何日重启
公车改革十年未动,何时能动呢?车改的重新启动,须依赖于能不能突破原有的那种改革路径公车改革要有真正的进步,需要包括公众在内所有外部力量的推动。而这些力量能否重启停滞不前的公车改革,我们拭目以待。但愿,有关部门对政协提案的回应,充满诚意,而不仅仅是一种程序上的“客套”。[详细]
推进公车改革 须强化财政预决算监督
公车改革并不在于改变公车的形式——或发放交通补贴或搞成向社会租赁车子,而是在于限权的问题,就是限制公权的滥用,其中最为核心的是,要能管住政府的钱袋子的问题。之所以公车改革后,问题依然重重或者马上“回潮”,甚至将改革当成增加福利,其原因在于,政府花钱缺乏硬约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