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专栏

首页>行业> 正文

红旗:淹没在合资时代下的“没落贵族”

凤凰汽车专栏作家 骆予
2013年06月24日 06:50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骆予

作者:骆予

核心提示:不断的借鉴和更换原型车,让红旗在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一系列的左右摇摆,给自身的定位和发展规划带来不便,也让红旗的产品基因和技术积累经历阶段性的颠覆。

凤凰汽车评论 从卡尔.本茨1886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汽车开始,人类与汽车的历史走过了127年。而随着1953年一汽建厂的开始,中国汽车历史至今也整整走过了60年。60年的发展,足以磨砺和奠定一个世界级汽车品牌,只是在这条汽车长河中,留给中国汽车品牌的贡献并不那么让人振奋和骄傲,尽管我们已连续3年汽车产销位居世界第一。

作为中国轿车的第一品牌,红旗从1958年诞生以来,也整整走过了55个年头。2012年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2012年“中国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中国汽车第一品牌“红旗”品牌价值175.62亿元,位列第71名,汽车行业第8名。

高高在上的品牌价值,如同红旗留给国人的那份记忆和荣耀一样,虽光彩照人,但实际发展却并不能让人翘首称赞。尤其是在上世纪80年代,当中国汽车迈入合资热潮之时,这个头顶着中国顶级豪华轿车光环的汽车品牌,一度在人们的视野中销声匿迹,“红旗”这个品牌留给人们的记忆,如同我们唱起国歌时那份慷慨激昂一样,我们已感受不到那个年代的腥风血雨,仅存一份敬畏和美好回忆。

陨落于合资前夜

从1958年第一辆“东风”牌轿车即今后的红旗轿车诞生,到1981年停产,红旗辉煌的20多年,是至今所有中国汽车品牌永远取代不了的。她在党中央最高层的亲自指挥下应运而生,带着国人拥有汽车梦的豪迈经历了一场赶超欧美、大跃进的发展历程,并以她顶级的配置和奢华的制造成本,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专属座驾,先后承载了4次国庆阅兵重任,在20多年里总共生产了1540辆。1981年的一纸批文,让红旗品牌暂告一段落,因为所谓的耗油量大、成本高、产量低而停产。

时隔两年后的1983年,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创立,成为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整车企业,1985年上海大众和广州标致先后成立,1991一汽大众成立,至此,中国大地上拉开了汽车合资的热潮。脆弱的中国汽车制造业遭受了来自外部竞争的重创,无独有偶,1991年同样承载者中国人汽车梦想的上海牌轿车也结束了她短暂的品牌历程。在长达近20年时间里,中国自主汽车产业陷入了自有汽车产业以来,最严重的发展低谷。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奇瑞吉利等自主车企的诞生,中国汽车品牌才逐步走向恢复。但这一切与红旗并不相关,红旗在她自己的世界里沉寂,如同欧洲的没落贵族一般,宁愿逃离喧嚣的闹市,也不愿以平民的身姿面对世人。这一沉寂,就是近20年。

沉寂中的挣扎

曾经创造在一穷二白的窘境下,33天造出一辆红旗创举的一汽人,对于红旗的停产一直心有不甘,党政机关面对高昂的进口车开支也是心痛不已,所以即使在红旗停产的那段时间里,一汽也一直在为红旗的复兴暗暗准备着。1984年,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就专门研究为一汽、二汽放权,支持两家企业脱离中汽公司,一时激情之下,一汽又提出了20万辆规划,其中包含了轿车项目2万辆,酝酿用轻型车掩护轿车项目的上马。但矛盾的是,国家并不支持豪华轿车项目,而倾向于经济型轿车的发展。

红旗一直以来就是以顶级豪华车作为其定位,在早期的CA71,CA72车型上,随处都可见奢华的配置,比如车内座椅面料采用真丝东风锦、双凤锦和云暮锦、顶棚采用天鹅绒装饰,地板铺设羊毛地毯、仪表盘采用光亮如镜的福州漆器,旋钮开关使用象牙雕刻,烟具和把手采用北京景泰兰,CA72的方向盘和尾标上还镶嵌了采用纯金打造的图案,周边镶有胡桃木条,并且配备8缸的水冷发动机,奢华程度堪比世界级豪华车品牌,并一度被国家领导人和一汽拿来与劳斯莱斯宾利等豪华品牌相提并论。

高端的定位和改革开放后经济型轿车的走红,让红旗这个品牌遭遇了市场的尴尬。红旗因官车而诞生,又靠着官车而发展,即使在最轰轰烈烈的那个年代,红旗也并没有走向市场,一直沉浸在官车的圈子里陶醉。所以尽管时任一汽总经理的耿昭杰精心酝酿红旗的复兴计划,也是困难重重。直到1986年CA760的诞生,红旗才逐步放开思路,进行小红旗的试制,红旗从豪华车的神坛上向高档车转型。到1998年,红旗“98新星轿车(之后叫做“红旗名仕”)问世,也就是我们最熟悉的“小奥迪”,奥迪的底盘、奥迪的造型、克莱斯勒的发动机,虽然红旗复出,但依然失去了红旗原有的中国味。

声明:本文系凤凰汽车独家稿件,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严禁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凤凰汽车媒体立场。
标签:
  [查看跟帖]我要跟帖 0人参与  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专栏介绍

予善观车

专栏作者:骆予

视媒体的批评为鞭策,自我的批评为动力,做中国自主汽车产业的一颗螺丝钉,以汽车专栏评论员的角度,解读和传播车市杂谈。

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