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经传:在不可能中诞生(3)
2009年08月31日 19:00汽车商业评论 】 【打印共有评论0

这段时间上面安排我们学俄文。没有学校,也没有老师,教材是《清华大学俄文速成教材》,上面没讲发音。是纯粹的自学。当时俄文老师非常紧张,筹备组有一个叫蒋朝西的老头,他说他会八国语言,他教我们俄语。后来我们才知道他的发音蹩脚透顶,文法也不通。教了一段时间后不行,我们就自学,发音反正是乱七八糟的。

从苏联学习一年后,我们这帮人回到了一汽。厂领导接见了我们。在一汽的资料里,我们被说成是最早的实习生,没有说是第一批。后来有人写文章就说我们是“第零批实习生”。

绝密文件

刘经传:在不可能中诞生\(3\)

资料图

我被分到设计处。1953年叫技术处,底下有设计科。1954年年初,技术处把设计科分离出来,变成“设计技术处”,简称“设计处”。处长有两个,实际上是三个。邹秋贞、胡秋贞和郑义纯。郑是从老二汽派过来实习的,这个老二汽可不是现在的二汽。老二汽当时还没最后定地点。筹备组筹备了一汽后,准备搞二汽。选中的地点之一在南京,做跃进产品,仿造嘎斯。

那时一汽正在施工。我们刚去时,没有宿舍,没有办公室。

设计处就在西安大路的黄楼里,我们住在绿园,这是日本人留下来的一些小平房,虽然是砖房,但没有地板,土地很潮湿,箱子放在地上都会发霉,靠近窗户有太阳的地方长着草。

条件很艰苦。从全国过来支援一汽的相当一部分是老干部,他们对汽车并不懂。我们回来,他们都很欢迎。我回来后就给他们讲课,讲苏联的组织结构、组织分工、工作程序以及管理工作。

我一边讲课一边翻译带回来的组织设计文件。一汽设计处刚成立,有六七十人,它如何运转?产品设备怎么运行?图纸打散后,如何对它管理?这是我讲的内容。30多个设计师全部投入到图纸翻译中。实际上,在我们带回新图纸前,苏联已把他们原来的老图纸给我们练兵。

新图一到,我们把翻译的中文写在俄文下面。同时,我们根据苏联晒出来的蓝图做了一套底图。这期间,我建立了设计处流程管理。

设计处的工作比国外还紧张。晚上累了,把办公室桌子一拼就躺下。那时的绿园晚上不敢一个人走,远远地能听到狼叫。产品设计图纸被称为“绝密文件”,非常神秘,有保卫部专门站岗。

我到设计处报到时,这里有很多从南池子试验室过来的专家,如一把手吴敬业等,全在技术处。设计处下设设计科,科长是位航空专家,叫张士英,国民党时期到英国学航空,他从南池子试验室设计科科长调到一汽设计处设计科科长。

当时的设计科是独立的,底下分为发动机组、底盘组、车身组、试制车间、试验室以及文件科、行政科等。上世纪[综述 图片 论坛]50年代末,张士英被调回航空工业部,设计科分为发动机设计科、底盘设计科等,试验室也分为底盘实验室和发动机实验室等。

刘经传:在不可能中诞生\(3\)

资料图

1955年苏联专家过来援建。设计处来了一位专家,叫费思达(音译),是卡车总设计师(苏联实行总设计师制)。这个人我以前就认识,还在他那里实习过。一汽对苏联专家非常尊重,他们的话就像圣旨一样,还派专人负责每个专家的工作。我被指定为费思达的工作人员,相当于现在的助手。别人要找他都得由我安排,请教什么问题我也得做记录,这些记录得复印上报,作为正式文件存档。

这时设计处从黄楼搬到了老皇宫(现在的展览馆,溥仪的行宫)。这个地方更偏僻,老黄宫过去基本上没什么人了。老皇宫里有个小四方带天井的地方,就成为我们的办公室。为保卫这些图纸,夜里我们都出来巡逻。

欢迎订阅凤凰网汽车电子杂志《轩辕周刊》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葛帮宁 编辑: ouyh

商讯

车型库
·按价格
·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