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们对市场的认识,对市场的把握,当年更多地源于计划经济观念,但先打零部件基础无疑是非常正确的
《汽车商业评论》:东风跟日产和本田的合资相当成功,但是许多人在批判中国汽车的合资合作政策,认为以市场换技术的道路是失败的,你怎么看待这个事情?
苗圩:跟其他行业比,汽车行业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得比较快、比较好的一个行业,我们既没有像有些行业那样高度垄断,对外资、对民营企业不开放,又没有像有些行业那样全都开放,结果自己啥都没有。
为了保护国内企业,1994年版汽车产业政策对外合资合作就实行了有鼓励,有限制,比如50对50的股比;国产化率;一家外国公司在中国只能设两家合资企业等都是限制内容。虽然后来国产化率问题做了些改变,其他的规定今天仍然延续。
那天参加李书福(吉利汽车董事长)的会,有些记者说,现在国人对我们国产(汽车)品牌的认知度不高,只有40%。我说可以了,我们国产车品牌才诞生了十年,而且是与发达国家百年品牌同台竞争,难度很大,40%是了不起的成绩。你看看我们的洗发水,看看我们的牙膏,国人对国产品牌的认知度有多少?那些东西比汽车要简单得多,都基本上被国外品牌占了,都是什么联合利华、高露洁、宝洁,你说它难吗?历史上我们有多少好牌子啊!美加净、中华、熊猫[综述 图片 论坛]等。
所以总体来看,改革开放这30年,汽车行业走得比较好,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汽车工业发展实际的路。但有些人也不顾历史和事实,就说改革开放30年,汽车人见到航天人应该脸红。我说没什么脸红的,航天有航天的情况,航天产业想对外开放,购买技术,人家也不会卖,逼着我们只能自己去搞那些东西,这就是代价。
现在有些人说,自主品牌轿车,为什么我们搞了30年还不如后起之秀?
其实,后起之秀如果没有当初的零部件作为基础的话,没有这些引进技术的零部件作为前期铺垫的话,你怎么搞轿车?从国外全部进口零部件?成本和国家政策都不允许。你自己搞?上海牌、红旗牌我们自己搞了多少年,最后为什么停掉,就是零部件各方面基础上不去,整车也上不去。
先打零部件基础,再发展整车,这是当时发展汽车的整体思路。我们的思路一直都是控制产能,使产销保持平衡。在2000年前原则上不再批新的轿车项目。
但当时各地方都要上项目,怎么办?一般的,就不批;实在顶不住的,先上零部件,先上总成发动机,国内没有销路就先出口,等搞到一定规模,国产化上去了,基础也打好了,到了2000年后再批新的轿车项目也是水到渠成的事。1994年的汽车产业政策基本上体现了这种思想。
在我看来,当时的思路也不能完全否定。我们不能总以今天的眼光去评价过去,坦率地说,当年虽然我们对市场的认识,对市场的把握,更多地源于计划经济观念,但先打零部件基础无疑是非常正确的。没有零部件做基础,根本不能做出像样的汽车来。
《汽车商业评论》: 有一种观点认为,合资公司搞的自主品牌的市场前景肯定比本土自主品牌好,他们会不会对本土自主品牌形成打击?
苗圩:我觉得不要用打击或者排斥来判断,更多的是竞争,同台竞争。如果李书福搞得过合资公司的自主品牌,那证明我们民族汽车工业是站得住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肯定是大浪淘沙。最好的办法就是竞争,通过竞争,优胜劣汰,市场规则起作用,而不是我们的主观意志起作用。
这几年的实践证明,只要我们认准方向,坚持不懈,自主品牌汽车是能够与外国品牌汽车在中国市场上同台竞争,不仅我们没有输掉,反而在细分市场上的份额在逐年提高。
《汽车商业评论》: 以东风为例,实际上也是搞了合资后,才有钱搞自主品牌。现在东风风神已经出来了,您对这个项目有什么看法?
苗圩:自主品牌应该说风险很大,但是必须要搞。不要指望它一下子能赚多少钱。我走的时候跟徐总(徐平,东风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说了,只要不太赔钱,就算成功。不要因为一款车的成败得失,影响到后续车型的开发和推出。只要决定走这条路,就必须不断地推出新产品新车型,不断地跟上去,成功的关键在于营销网络的建设。
他们做得很好,把握得很好。(东风风神的第一款车)推迟投放后又赶上现在的市场回升,好事情。我想不会太差。当然你别说一下子要卖多少万辆,赚多少钱,那不现实。
《汽车商业评论》: 咱们对这款车的投入会有多大?
苗圩:那是徐总要考虑的事情。我希望不断地往上推,哪怕第一款车卖得不是很好,也不要丧失信心。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贾可 葛帮宁
编辑:
buyh |
商讯
·按价格 | |
·按品牌 |
- 热门文章排行
- 热门车款排行
- 论坛文章排行
- 博客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