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让消费者翘首以盼的汽车“三包”政策即将出台,但最近出台的“汽车三包标准”却让很多人感到产生怀疑,放宽了权限之后的“三包”真的能包退换吗?会不会又沦为“指导性”意见没有可操作性?管理部门一拖再拖之后出台的新政不要让消费者失望才好。[网友评论]
近日,《家用汽车产品三包主要零件种类范围与三包凭证》等186项国家标准被批准,使汽车“三包”再次成为公众讨论的焦点。
《家用汽车产品三包主要零件种类范围及三包凭证》的核心是明确了家用汽车的退、换车的条件,值得注意的是,对比此前的规定,配套文件规定的消费者进行退、换车辆的“权限”有所缩小。
分析称,能够因维修两次且仍不能正常使用而导致退、换车的零部件种类着实不多,尤其是电器控制系统、润滑系统、冷冻系统、燃油供给系统等均不在此范围内。这一变化表明,除非属于发动机、变速箱、转向系统、制动系统、悬挂系统、前/后桥、车身等7类当中注明的几种主要零部件维修更换两次以上,或者转向系统失效、制动系统失效、车身开裂或燃油泄漏等重大、突发的严重的质量问题,否则消费者因其他问题想退、换车几乎不可能。[详细]
汽车属于大宗商品,有别于一般家电,用“三包”政策是否行得通?记者走访了各品牌多家经销商,大部分经销商表示,“汽车三包”政策只是很美好的愿景,实际上却行不通,退换车在他们看来是不可能的事。
由于汽车“三包”办法规定,“三包”由汽车经销商负责,所以厂家集体噤声。不过,经销商也不都是善茬儿,有人形容和经销商谈退车无异于“与虎谋皮”。人民网采访一位汽车经销商时曾坦言,基本不会考虑给客户退车。有的经销商甚至明确表示:“有的是不让消费者退车的办法。”[详细]
三包规定实施以后极有可能推高车价,厂家推新车,定价的时候就要把风险计算进去,就像保险公司推任何保险其实是要把自己的风险计算进去一样,如果三包真的会出现,它会有一个风险防范,那它的价格上会提高一些。
“本想现在买车,但后来决定还是等10月汽车三包新政实施以后再买。”消费者陈先生说。记者从车市了解到,新政实施前的这段时期,车市的观望气氛比较浓,部分消费者持币待新政落到实处,部分消费者将提车时间定为10月1日以后。对于新政的施行,大部分消费者担心政策所产生的成本会进一步转嫁到自己头上。[详细]
近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汽车三包标准”的186项国家标准。据了解,这项将在10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政有四家车企参与制定,包括上海通用、神龙、奇瑞和广本。
消费者与经销商相比,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所以“三包”的出台,壮大了消费者的声势,而经销商与厂家相比,经销商又处于弱势地位,最后承担车辆折旧费的只可能是经销商。可是经销商掌握着卖车的主要程序,想要他们的利益受损,基本类似于老虎嘴里拔牙。
买一辆车不仅仅是开走那么简单,还涉及到交纳各种税,交保险、上强险,上牌,等各种繁杂的手续。而这一部分的费用在购置车辆所占比例也是不小的。若是退车,这一部分的费用如何处理也是"三包"政策所没有规定到的。[详细]
如果需要退车,购买车辆所缴纳的车辆购置税、消费税、车船税等能否被原样退回到消费者手中?也是一个需要政策解决的问题。另外,进口车辆产生的进口关税,又该由谁来承担?这种种问题都是经销商们需要面对的,所以也有经销商坦言,基本不会考虑给客户退车。
一辆上了牌的新车,若是要退车,那么必然涉及到过户的问题。经销商李先生表示,在车辆限购的一线城市,经销商根本不可能有多余的购车指标,退回的车辆无法过户,也根本不可能实现所退车辆的回购。[详细]
汽车三包新规检验和鉴定条款操作性不强也受到消费者的质疑。有专家表示,造成鉴定难的问题,一是在于车辆质量鉴定费用高昂,普通消费者难以承受。另一个原因就是现有汽车质量方面的检测机构太少、不够中立,鉴定程序繁琐、周期较长。在多数情况下,汽车出了质量问题,都是厂家自行鉴定,这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现状,让消费者无法认可检测数据或鉴定结论。[详细]
距离10月1日汽车三包政策正式实施还有不到60天。记者日前采访时了解到,作为该项政策的第一执行者,经销商们已开始战战兢兢倒数,“三包或令经销商销量减少、卖车风险加大甚至是资金吃紧,最终导致部分经销商破产倒闭”,有业内分析人士表示。
有关部门应该要求各厂家都制定自己的“三包”实施办法,明确要求厂家最终负责“三包”。如果真的由于“三包”导致经销商大批倒闭,说明这个办法是失败的。经销商倒闭之后,厂家并无损失,但是由此造成消费者无法维权。[详细]
由于“三包”的长期拖延,已经让消费者意识到,管理部门正是由于过多顾忌企业的利益,才使得三包一拖再拖。在“三包”出台的情况下,执行部门唯独以消费者为中心进行落实,才能够说明“三包”实施的合理性。而那些换汤不换药似的做法,只能会让汽车市场的问题更加复杂。
汽车“三包”从建立之初就是以维护消费者利益为目标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相关部门还要顾及企业的某些利益,甚至让下有对策大行其道的话,也只能说“三包”是形同虚设的。[详细]
政府主管部门只确定了汽车“三包”实施的时间点,却忽略了如何保证厂家、经销商和消费者三方的权益,如何使“三包”真正落地执行,司法部门做司法鉴定都将是一个难题。
假设,"三包"在这些方面屡屡退让,不仅难以给消费者用车方面的保障,更容易让一些潜在的品质问题形成有恃无恐的蔓延状况。如今,这些恐怕才是"三包"最值得商榷的问题。如果只是选择相对低一些的标准来制定,不仅会让外来技术占尽便宜,还容易对保护落后开启绿灯,这是对双方都不公平的做法。[详细]
消费者之所以对汽车“三包”抱有希望,最重要的是因为其能从政策层面监督汽车企业,解决产品质量与服务层面存在的问题,但就目前公布的“汽车三包标准”来看,消费者有些失望。
汽车“三包”本是消费者维权的依据,同时也能约束企业,使其更进一步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服务。但不知从何时起,这类行业法规的制定成了各方利益博弈的舞台,这不得不让人感到唏嘘。执行部门以消费者为中心进行落实,“三包”才会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