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沃爾沃國產看“中國式審批”怪相

导语:在沃尔沃国产化正式获批的今天,我们看到更多的却是“中国式审批”怪相。为何被我们当作骄傲的“首例”民企收购豪华品牌的经典案例,在正式收购三年之后才敲定后者国产事项,令人感到尴尬的是其采用的方式:同一集团下的两家公司合资。[网友评论] [相关专题]

沃尔沃国产遭遇审批尴尬

2010年,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消息震惊一时,但这三年来却并未给双方带来明显的变化。近日,历经3年漫长等待的吉利与沃尔沃合资审批终于通过。

历时三年,吉利与沃尔沃怎么又合资了?

历时三年近五个月,沃尔沃国产化历经无数劫难才修成正果。当2010年吉利以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汽车100%股权及相关资产时,李书福或许怎么也不会想到,已成为中国在外跨国公司的沃尔沃在华国产竟然要走合资的途径,事情就是这么离奇,以至于李书福自嘲“政府要求沃尔沃和吉利合资,等于我是左手和右手签了协议”。

李书福之所以如此迫不及待,一方面在于不能坐等国内豪华车爆发式增长流失,另一方面在于他已敏锐观察到,中国汽车业的合资大门即将关闭,如果沃尔沃不抢搭上“最后一班车”,未来只能寻求政府对其“自主品牌”身份的认可,而这样做可能陷入无尽的“口水战”之中。[详细]

为尽快国产,沃尔沃不得不自己嫁自己

按照规划,沃尔沃中国2015年在华要实现20万辆销量,占据中国豪华车市场20%的份额。而2011年沃尔沃在中国销量仅有4.8万辆。除非尽快拿更多产品来国产,否则沃尔沃20万辆目标将遥不可及。时间紧迫,中国豪华车市场的历史性机遇就在当下,吉利和沃尔沃显然都等不起。为了能尽快实现国产项目落地,吉利已没有时间等待关于沃尔沃“身份”认定争议的结果。[详细]

调查

  • 1.您如何看待吉利与沃尔沃合资公司?(此问必选)
  • 2.您觉得车企审批制度是否需要改变?(此问必选)

为何沃尔沃国产审批如此难?

>

关于沃尔沃身份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如果按照品牌的身份注册地来看,沃尔沃属瑞典品牌;如果以品牌归属所有权来看,沃尔沃100%被吉利集团所控股持有,就应属于中国自主品牌。

海外并购的车企品牌归属尚无定论

沃尔沃的中国战略中,国产化是核心。而正是“身份”认定的争议,让这一项目的推进显得格外艰难———对于吉利来说,它甚至不知道沃尔沃国产项目,到底以什么“身份”去报批。

从完成收购至今,政府对沃尔沃属于外资品牌的认定并未松口,吉利不得不以合资方式来寻求审批。“虽然我们收购了沃尔沃汽车,并拥有知识产权,但是按照国家现在的产业政策,沃尔沃汽车仍被定义为外资品牌。”李书福说。

国企与民企审批区别对待?

与国有合资项目广汽菲亚特仅用时四个多月就获得发改委批复相比,吉利沃尔沃合资项目历时三年近五个月确实过长,原因是“国有民营有别”,还是人为操作,我们不得而知。近年来,获批的汽车合资项目、扩产项目并不算太多,但是也并非没有。但极少数企业面临沃尔沃轿车公司这样的难题。明明是一颗中国心,却硬逼着继续穿上洋装,且和自己的中国爸爸结了婚。

沃尔沃全球高级副总裁兼中国区董事长沈晖此前接受采访的时候曾表示:“沃尔沃三个工厂项目要通过环保部、发改委、工信部等多个部门的审批,国家层面是很支持我们,但是审批的流程确实比我们想象的慢,或许是我们太心急了。”

产能过剩之嫌 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博弈

2011年6月,由于担心国内整车产能过剩,《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将整车从外资投资鼓励项目中排除,结束了跨国车企连续享受7年的优惠待遇。但在中央政府相关部委严卡企业准入的大背景下,仍有20多个省级政府将汽车业确立为当地要重点发展的产业。

来自大庆、成都、张家口和上海等地的国内资本出资帮助吉利控股集团收购沃尔沃,而这些资本是有明确的回报诉求的。这种诉求并非简单的投资回报率,而是要求它在当地实现国产,以此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审批制度需要重新审视

汽车行业审批制度一直被批过度限制

当前国家限制汽车业发展的方向没有变,无论是今年5月国务院下放取消117项行政审批权,还是6月底国家发改委取消和下放审批权26项,涉及汽车方面的几乎没有。

中国汽车工业本身起步就晚,特别在乘用车发展方面与国外差距显著。在发展民族汽车工业的过程中,政府不仅要鼓励汽车企业自力更生,独立创建和发展自主品牌,也要支持汽车企业收购国外知名品牌,并使之尽快发展壮大。出于这方面考虑,政府部门需要解放思想,以企业为本,认定沃尔沃为自主品牌,为其铺路搭桥,而不是设置层层阻碍。[详细]

政策究竟支持车企海外并购吗?

如果单纯从结果上看,主管部门不支持海外收购,或者并未真正做到国际化思维。这样的部门,如何能推动并指导中国汽车企业国际化?

按照商业逻辑,吉利汽车集团全资收购了沃尔沃轿车公司,吉利汽车集团和沃尔沃轿车公司就是关联体。吉利汽车集团只需要借旗下其他工厂的壳,就可以装进沃尔沃轿车公司(不需要如此复杂地进行合资申请)。但主管部门楞是不认海外全资收购的实质,楞是大费周折让吉利汽车、沃尔沃轿车公司来了个父子结婚。

汽车审批制度明义上旨在调控产能、指导汽车产业发展或者提高中国自主品牌核心竞争力。但至少在吉利汽车这一案例上,没有看到对中国汽车企业的支持。反倒不少合资企业落户、扩产比沃尔沃轿车更容易。

取消汽车产业的准入审批制度是大势所趋

从吉利收购沃尔沃,到吉利沃尔沃合资项目获批,这三年多来中国汽车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汽车产业中的制度也要与时俱进。取消汽车产业的准入审批制度是大势所趋,因为这项制度已经严重阻碍了汽车产业的发展,且其负面作用也越来越多地显现出来。

以吉利沃尔沃项目为鉴,发改委等政府主管部门应尽快给汽车业松绑,特别是消除限制民营汽车企业发展的明里暗里的政策法规。

审批流程透明 有助于各方监督

要想避免在取消企业准入的行政审批后出现产能过剩的局面,中央政府相关部委一定要尽可能地实现信息公开,让地方政府认识到,即便汽车产业是一只会“下金蛋的鸡”,也不是任何人都能养好的。

一旦透明化,主管部门一举三得。第一多了外部的监督,车企们虚报或瞒报的可能性减少。第二信息透明化,主管部门卷入传言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前发改委高官曾经惹上的贪污腐败的传闻,将不会出现在未来领导身上。第三借助于外部监督,主管部门可以真正实现推动中国汽车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详细]

>

当2010年吉利以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汽车100%股权及相关资产时,李书福或许怎么也不会想到,已成为中国在外跨国公司的沃尔沃在华国产竟然要走合资的途径。

结语

吉利当年风光收购沃尔沃,如今却不得已落得合资的尴尬局面,这也引发了业内对中国汽车行业审批制度的反思。“中国式的审批制度”说的就是制度落后于实际,而汽车产业发展至如今两千万辆的年销量规模,是时候对旧制度进行审视和革新了。

凤凰汽车产业部出品 欢迎收藏 策划及编辑:张翠翠 监制:王巍 邮箱:auto_pinglun@ifeng.com
向左 向右

往期回顾

网友评论
分享到: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