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市场的发展 |
---|
福特汽车表示,减少持有马自达股份的决定,是为了让公司能继续更灵活地在重要的新兴市场发展,福特与马自达将继续在多个具有共同利益的领域合作。[详情] |
“一个福特”全球策略 |
---|
减持马自达股份是福特汽车公司“一个福特”全球策略的一部分,在这个计划之下,福特曾经引以为豪的豪华车品牌已陆续被出售。[详情] |
筹集资金 |
---|
福特方面表示,本次减持马自达股份,是为了筹集资金用来加大以中国为重心的发展中国家的生产、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详情] |
|
09年之前,长安福特马自达南京工厂仅生产马自达2一款车型,设计16万辆年产能超过一半闲置,09年新嘉年华投产后,产能得到进一步释放,但仍未达到饱和状态,而重庆工厂却是在每日工作23小时加班加点生产,仍然无法满足相关车型的产能需求。因而就出现了一方面马自达3等车型销量供不应求,另一方面南京工厂产能却持续闲置的状态。 [详情]
缺乏足够话语权 |
---|
与长安汽车的合作中,大股东福特控制着马自达的经营方针。在长安福特马自达合资公司,马自达仅有15%的股份,能引进中国并掌握在手中的车型非常有限。在产能方面,同样受到福特的限制。[详情] |
陷入合作伙伴利益博弈 |
---|
此前由于马自达、福特、一汽和长安四者的利益纠葛,导致马自达3一度停产,原极具市场竞争力的车型因停产而延误销售,至今销量仍不温不火。在这场博弈中,马自达自然受害最深。[详情] |
中国市场开拓不顺 |
---|
在与一汽的合作中,一汽马自达并没有建立合资的生产工厂,仅组建了合资销售公司,一汽轿车生产的马自达采用的是代工生产方式,睿翼销售的低迷又再次延缓了马自达对中国市场的开拓。[详情] |
拥有长安、福特、马自达三方股东,生产福特、马自达、沃尔沃三个品牌车型的长安福特,号称是国内合资企业中关系最复杂的企业。这种复杂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被认为束缚了长安福特的发展步伐。长安福特马自达内部人士就曾多次对此表示不满,认为需要协调的利益方太多,导致合资公司效率低下、运营成本高。而且与一线主流合资企业相比,拥有福特与马自达两个品牌的长安福特马自达在销量规模上尚有不小差距。[详细]
长安福特马自达分拆各有所需 |
---|
站在中国政府审批机构外,马自达再次叩响了大门。来到中国市场7年间,这家日本汽车企业已是第5次向主管单位递交其中国业务变更申请了。这一次,马自达要和长安单独组建合资公司。作为国内股权关系最为错综复杂的合资车企,长安福特马自达汽车有限公司即将面临一场拆分。[详细] |
长安:强化合资品牌实力 |
---|
长安汽车拆分旗下合资公司长安福特马自达的计划或将帮助长安集团稳住车企集团第二的排名,甚至冲击第一名。 [详细] |
福特:整合自有品牌 |
---|
福特全球CEO穆拉里提出“一个福特”战略,而长安福特马自达的分家计划十分符合穆拉里提出的这个战略。[详细] |
马自达:寻求独立合资 |
---|
马自达进入中国以来一直在寻找与中国本土车企独立资本合作的机会,从而强化其中国市场的发展战略。 [详细] |
长安福特马自达公司拆分的传闻由来已久。福特将其持有的马自达股份减持至13%后,其中国合资公司长安福特马自达拆分的呼声便不绝于耳。今年1月,日本《日经商务》报道称,马自达、福特和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已基本同意将三方在华合资企业长安福特马自达公司一分为二。[详细]
2003年1月 | 一汽马自达生产的马自达6在长春下线。 |
2005年3月 | 马自达与一汽集团、一汽轿车三方按25%、70%和5%成立一汽马自达销售公司,并宣布将销售马自达在华所有产品。
|
2006年2月 | 马自达3(三厢)在重庆长安福特工厂下线。始料未及的是,正式上市一个月后便被国家有关部门叫停销售。
|
2006年4月 | 长安汽车发布公告宣布马自达已获批入股长安福特,获得长安福特15%股份,长安、福特、马自达股比定为50∶35∶15,长安福特更名为长安福特马自达。 |
2006年10月 | 马自达3(三厢)复产,销售渠道由一汽轿车调整至新组建的长安马自达销售事业部。 |
2007年10月 | 马自达对一汽马自达增资至40%。当初规划中的长安福特入股一汽马自达计划流产。
|
2009年2月 | 马自达中国CEO山田宪昭在其年度经销商大会上宣布,马自达(中国)已经决定,将进口车(马3两厢)引入长安马自达销售网络。一汽轿车中方表示强烈不满。
|
2010年1月 | 进口马自达3(两厢)正式在长安马自达渠道进行销售。 |
2010年4月 | 国产马自达3(三厢)在重庆工厂再次停产。5月底,将在马自达南京工厂复产。
|
|
|
|
|
马自达企业简介 |
|||||||||||
---|---|---|---|---|---|---|---|---|---|---|---|
|
网友留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