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忧
上汽与双龙之间存在目标上的错位
2004年7月27日上午,首尔希尔顿饭店,上汽集团和双龙汽车债权团就上汽收购双龙股份一事签订了具有约束力的谅解备忘录。觥筹交错之际,日后的大麻烦已渐浮上台面。
签约五天之前,双龙工会举行了总罢工。
工会要求与上汽签署一份特别协议,内容包括:建立劳资海外经营战略委员会,允许工会参与董事会决策过程,保障雇佣和设备不被转移等。
事实上,此前蓝星集团已领教过工会的厉害。2003年底,为了阻止蓝星进厂调查,韩国工会组织了“敢死队”。2003年底和2004年初,工会也曾多次局部罢工,拒绝让中国企业收购。
工会的“下马威”,上汽看在眼里,但当时决策者认为“搞得掂”。上汽代表、后来担任双龙副社长的沈剑平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说,上汽在尽职调查阶段就了解到,双龙工会隶属的“金属工会”和民主劳动总工会以激进而闻名,但考虑到双龙是上市公司,而且上至中韩政府,下至咨询和中介机构,都给予积极信号,一心要做大做强的上汽,抱着“偏向虎山行”的劲头落实了收购事项。
“当时主要还是考虑全球战略,认为关键是实现整合,劳资关系可以协商共处,双龙管理层也做过承诺。所以以为能搞好,没想到后来这一步,这么激烈。”沈剑平说。
上汽得以成功抢得双龙,在国内是由于获得发改委的支持,排除了其他竞争对手;在韩国方面,则是获得了以前社长苏镇为代表的双龙管理层的认同,最终得以入主。
在帮助职工接纳上汽方面,苏镇们的作用不可不提。这也使得上汽的决策层更加相信,工会问题不会升级。2004年11月2日,上汽集团董事长胡茂元在接受韩国《朝鲜日报》采访时曾明确表示,以总经理苏镇为首的双龙汽车干部和职员,让外汇危机时几近破产的企业从2001年开始扭亏为盈,其能力已得到承认。因此,“无需担心继续雇佣这些职员等敏感问题。”
在韩国五大汽车制造商中,双龙规模最小,在企业文化上也最保守;加之双龙当时在“自治”阶段发展尚好,双龙员工一开始并不欢迎外来者。
从1999年被债权团接管以后,双龙就进入了实质上的“自治”阶段。正是在这段时间里,双龙的6000名员工在苏镇带领下,创造了它有史以来最为辉煌[综述 图片 论坛]的产销记录。2002年,双龙汽车年产量16.3万台,在韩国SUV市场的占有率接近40%。
“当时生产一辆就拉出去卖一辆,库存都是空的。”负责物流管理的韩籍工长朴在润告诉《财经》记者,那时候,他每天起床就特别来劲,觉得在双龙工作是自己的骄傲。2003年,双龙债权团正式提出出售双龙。为阻止债权团出售,双龙工会在2003年底至2004年初举行了多次部分及全员罢工,一些职工还倡导大家集资买下企业,均无济于事。
那时,朴在润和他的大多数同事都没有听说过上汽,不少人担心,被一家发展中的汽车厂商收购,会使双龙在韩国的品牌价值大打折扣。一些职工还私下猜测,上汽可能三年后学到技术就抛弃双龙。
而苏镇和管理层并不这么看。债权团希望管理层配合,管理层也深知,债权团不可能放弃市场上火热的竞价;双龙要图大发展,不可或缺的是稳定的研发投资和可靠的海外销售网络。同为汽车制造厂商的上汽,是摆在桌面上最理想的选择。
在市场前景上,苏镇们很可能已经看出双龙盛世[综述 图片 论坛]下的危机。受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从2002年开始,韩国车的国内销售额节节跌落,真正拉动韩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不是内销,而是出口。
而在出口方面,双龙既无望追赶产业“老大”现代和起亚,也比不上具有外资背景的雷诺三星和通用大宇。2002年,双龙的出口比重只占10%,到了2004年,出口也只占28%。
在双龙最为擅长的SUV制造上,前景也越来越不明朗。东南亚金融危机后,按照国际货币基金会给韩国汽车业开的“药方”,几大汽车商各有分工,双龙独家生产SUV。但随着经济好转,分工开始淡化。由于SUV利润率高,其他韩国车企陆续进入。竞争一激烈,市场份额就要缩水,利润也要打折扣。
在这种情势下,苏镇及其核心团队迫切希望通过上汽在中国的销售网络,增加双龙的出口。应该说,双龙虽然是被收购方,但从一开始就保有明确的“主体”意图。
双方目标的错位,为日后一波波的是非埋下了伏笔。
作者:
陈竹 胡润峰 于达维 陈中小路 梁冬梅
编辑:
fengbing |
商讯
·按价格 | |
·按品牌 |
- 热门文章排行
- 热门车款排行
- 论坛文章排行
- 博客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