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败双龙
2009年07月22日 15:59财经 】 【打印已有评论0

一场混杂了市场突变、劳资纠纷、跨国企业文化冲突、技术之争以及中国汽车企业发展道路抉择的大并购,最终落得中国上汽与韩国双龙两败俱伤

至今,在韩国第五大汽车公司双龙汽车首尔总部的一间会议室里,还悬挂着胡茂元2005年初题下的“双赢”牌匾。

身为董事长,胡茂元主政中国第一大汽车公司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下称上汽集团或上汽),于2003年到2004年间力退另一家中国公司蓝星集团,以5900亿韩元(约合41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夺得双龙48.92%的股权;而后更增持至51.3%,并于2006年将其注入旗下的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交易所代码:600104,下称上汽)。

上汽赢得了开头,但没有赢得结局。

仅隔数年,2009年2月6日,韩国法庭接受了双龙汽车株式会社(Ssangyong Motor,韩国交易所代码:003620[综述 图片 论坛])的“回生”请求。“回生”,即韩国法律中的破产重组程序。法庭任命双龙韩籍常务朴永泰、现代汽车前总经理李裕一担任双龙的法定接管人。

2008年,产能22万辆的双龙一年间只造出了8.1万台车,仅占韩国汽车总产量的2%。双龙汽车未能偿还2009年1月到期的票据920亿韩元(现价约合4.55亿元人民币),目前持有的现金低于400亿韩元(约合1.98亿元人民币),亦无力偿还2009年4月将到期的公司债1500亿韩元(约合7.43亿元人民币)。据双龙最大债权人韩国产业银行预计,双龙需要至少6000亿韩元(约合29.70亿元人民币),才能维持2009年的运行。

进入“回生”,是上汽破釜沉舟的主动选择。

在上汽主导的双龙董事会1月9日向韩国法庭提请“回生”时,就知道这一天会来临。曾亲身参与双龙收购和管理的一位上汽集团副总裁,甚至已经做好更坏的准备。他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上汽来说,承担的风险可能是最初收购的5亿美元缩水或颗粒无收。”

从上汽来看,收购双龙后的数年,减员增效、通过合资建厂和销售在中国拓展市场,上汽屡挫屡试,最终无一得有寸进。每一步,更与双龙工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戏剧性冲突,最终成为打不开的死结——赢得收购,却收获完败。

上汽一方仍表示了以死求生的愿望。在上海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谈及这场令上汽尝尽酸甜苦辣的并购,胡茂元强调:“双龙产品是有竞争力的,当时走出去,选择双龙,是希望双方优势结合。而要解决现在遇到的问题,关键是韩国要改变投资环境,加强对投资者的保护,要获得政府和银行的支持,改进现在做得不够的地方,解决工会阻挠的问题。”

不过,几乎所有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汽车业内外专家,都对双龙的前景持保留态度。他们认为,尽管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激化了矛盾,但双龙的问题绝不是简单的现金流或信贷问题,上汽在双龙的境遇亦非劳资纠纷可以解释。

这场混杂了市场突变、劳资纠纷、跨国企业文化冲突、技术之争以及中国汽车企业发展道路抉择的大并购,从开始到两败俱伤的全过程,堪为中国企业并购史的一部经典教材。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陈竹 胡润峰 于达维 陈中小路 梁冬梅 编辑: fengbing

商讯

车型库
·按价格
·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