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驾驶者
安全意识淡薄。在中国60%的人驾龄低于5年,而这正是交通事故的高发期,超载行驶、超速行驶、酒后驾车、无证驾驶和疲劳驾驶等是造成中国交通事故和交通事故致死率高居不下的主要原因。2007年,中国拥有全世界1.9%的汽车,引发的交通死亡事故却占了全球的15%,已经成为交通事故最多发的国家。于此同时,日本的致死率为0.9%,美国的致死率为1.3%,我国的致死率平均为27.3%。
“路权”概念认识模糊。一些自行车时代残留的随意性陋习,给文明汽车时代的前进步伐造成了阻碍。比如,马路上随处可见的开车乱变道、行人乱穿马路、骑电动车上机动车道等现象,折射出司机、行人、骑车人在城市交通发展进程中对“路权”概念的模糊认识。
②.管理者
交通管理者更多扮演着执法者的角色,而非服务者的角色,与国外成熟汽车社会相比,以禁代限,以罚代管,以费代税的管理思路需要转变。在解决汽车问题时往往首先考虑对个人使用进行限制或利用市场手段增加个人使用社会公共设施的成本,如限行、限制上牌量,提高停车费,提高处罚力度,而非提高自身交通管理能力和提供更方便快捷的私人交通替代方案,增加了汽车社会中的不和谐因素。
③.企业
在汽车工业文明方面,德国缔造了汽车文明,美国使汽车得以大规模生产,日本贡献出精益生产,而中国从第一辆汽车的诞生到现在也只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从通过合资进行大规模的生产也只有二十多年历史,汽车工业文明的主要问题是提供自主化程度和提高产品品质和产能,还谈不上汽车工业文明的输出和汽车社会文明的输出。
四、中国汽车社会四大挑战
随着国内汽车保有量的迅速扩大,我国正在快速步入汽车社会,与汽车相关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也日益凸显。汽车与道路、汽车与环境、汽车与汽车、汽车与行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与西方发达国家长达百年的汽车工业史和汽车社会带来的阵痛相比,中国“汽车社会”迅猛而至,引发的社会问题更加突出。
一个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国家进入到汽车社会,不仅对中国来说,对于整个世界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车与能源、资源、交通、环境等成为汽车社会的几大核心矛盾将成为未来中国汽车社会的主要挑战和主要议题。
(一)汽车与资源
汽车是能源和土地高消耗的产品,当汽车数量聚然猛增时,土地和能源两个要素必然成为制约城市汽车普及的“短板”,承担更大的压力。
在人口密集的以汽车为中心的工业国家,如德国、英国和日本,平均每辆机动车占用0.2公顷的路面,如果中国的城镇人口,有朝一日达到日本和美国人均一辆车的保有率,6亿辆汽车将会占用12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相当于中国所有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二。平坦而且排水性良好的土地适于农作,但也是筑路的理想选择,中国可能没有充足的土地既能用来支持以私人汽车为中心的交通系统,同时还能养活自己的人民。
数据统计表明,每天除出租车和公交车辆外,只有约20%的汽车行驶在路上。因此,实际上,“停”车才是汽车的常态,对于车主来说,与道路相比,车位更为重要。根据国际经验,一个城市的汽车保有量与停车位达到1:1.3,则可很好地满足出行的需要,而在中国,许多城市的汽车保有量与停车位比例远低于此,在大城市,停车位缺口在50万左右,在一些二三线城市,缺口也达到10万以上。我们收集了一些媒体报道的各城市停车位缺口情况如下:北京:100万,广州:50万,武汉:25万;郑州:13万;海口:10万。
(二)汽车与能源
据荷兰国际关系研究所发表《下一个10年的石油动荡》称,从2010年起,世界将陷入长期的石油紧缺,报告认为,除非国际社会采取行动,“否则现有能源体系将被彻底颠覆”。
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就成为石油纯进口国,2009年原油进口量达到2亿吨,原油依赖度或超50%,我国能源结构中,交通上升很快,交通中又以汽车为最。汽车的普及将加剧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威胁中国的石油安全。
2005年-2008年上半年,中国局部地区已经多次发生大面积“油荒”。2008年下半年及整个2009年,由于世界经济危机,世界原油需求下降,但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世界对原油的需求回升,世界原油供应将长期吃紧,中国石油安全风险加大,在能源转型完成之前,大面积的“油荒”仍然可能经常发生。
(三)汽车与交通
交通堵塞与汽车社会相生相伴。欧洲等发达国家先于我们进入汽车社会,也不同程度地经历了交通堵塞,上世纪70年代,随着轿车数量的增加,堵塞现象越来越频繁,并且在各大城市蔓延。
而在北京,全市的汽车保有量达到400万辆,根据零点研究咨询集团等发布的中国居民生活机动性指数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北京居民拥堵经济成本已经达到335.6元/月,以北京1700万人口计算,每月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7亿元。
交通堵塞造成的社会代价是巨大的。堵塞使车辆运行速度下降,造成时间上的浪费,其经济学本质就是增加时间成本,并降低服务质量。在机动工具家庭化的发展趋势下,机动性与城市交通、城市建设及公众生活质量的关联将会越加频繁。在城市道路难以扩容的情况下,如何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城市交通效率,降低交通事故率成了摆在中国大中城市面前的课题。
(四)汽车与环境
有关专家统计,到21世纪初,汽车排放的尾气占了大气污染的30~60%,汽车保有量的增长直接导致了全国大中城市灰霾天气天数上升,酸雨加剧。此外,汽车还是重要的碳排放源,其碳排放量占到全球碳排放的25%,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在经济发达的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城市灰霾最为严重,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灰霾天气有的已经占到了全年天数的一半,或者是一半以上。其中,汽车尾气中的细颗粒是造成灰霾天气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包括大连、兰州等大多数二线城市的空气污染已经由“煤烟型”逐渐转变为“尾气型”。
中国政府做出了“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承诺。2009年上海、杭州等十余个城市提出构建低碳城市的设想,是否限制私人汽车,提高汽车排放标准将成为汽车社会的新的重要议题。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liujm |
商讯
·按价格 | |
·按品牌 |
- 热门文章排行
- 热门车款排行
- 论坛文章排行
- 博客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