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行业专栏

首页>行业> 正文

左拥纯电右抱插混 还需要氢燃料吗?

凤凰汽车专栏作家  MiVo
2015年04月27日 09:59:02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MiVo

作者:MiVo

核心提示:今年的上海车展上新能源汽车依然是重头戏。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氢燃料电池汽车也加入了战团。有声音认为氢燃料车或许是自主车企的新契机,但也有很多人持保留意见。

凤凰汽车评论 今年的上海车展上新能源汽车依然是重头戏。不过与往年不同的是,本次车展上的新能源车不再由纯电动汽车唱独角戏,各大厂商纷纷推出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大有与纯电动分庭抗理之势。更值得一提的是,氢燃料电池汽车也加入了战团。

不过,对于氢燃料车的看法,业内还是有比较大的分歧,有声音认为氢燃料车或许是自主车企的新契机,但也有很多人持保留意见。

在氢燃料汽车方面,日本车企已经颇有建树。比如丰田,在去年底就推出了首款量产Mirai燃料电池车,今年年初更是高调宣布无偿开放5680项燃料电池相关专利。但无论从技术方面,还是配套设施的基建方面,氢燃料汽车远远谈不到成熟,离真正产业化还非常远。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目前我国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已经选择纯电动+插电的强混路线,而且与这两种技术路线相配套的产业体系正在加速成熟中,相关基建工作也在提速,虽然遇到各种问题,但总体的趋势还是在大踏步前进。当中国新能源车能够左拥纯电右抱插混,我们还需要氢燃料吗?

的确,化学常识告诉我们,氢燃料汽车在使用中只产生热量和水,是真正的零排放,但纯电动汽车不也是零排放吗?当然,又有人说中国的电力能源结构是以煤电为主,因此,即使车辆本身零排放,纯电力也并不环保,但反过来想,制氢又何尝不需要大量用电?虽说天然气制氢、甲醇制氢相比电解制氢在电能消耗上要少得多,但这两者本身就是比较成熟、比较清洁的汽车燃料,以燃料转化为另一种新燃料,再用新燃料驱动汽车,这本身与燃料转化为电能,再用电能驱动汽车并无本质的差别。

从技术角度来看,解决氢燃料电池以及动力系统可能只是攻克氢燃料汽车的开始。因为从目前的技术进度来看,氢气的渗透式泄露与氢损伤是氢燃料目前几乎无解的两个“壁垒”,如果这两个问题始终无法妥善应对,那么氢燃料的储运怎么办?氢燃料车的材料结构强度与安全性如何保障?

更大的问题在于基建。技术简单得多的充电站、充电桩基建已经搞得各个城市“鸡飞狗跳”了,更不用说技术复杂得多,占地也大得多的加氢站了。即使刨去技术问题,地皮怎么办?一个充电桩从理论上说,所占的位置只要一个车位和一个桩位就行了,纵使如此,在各大城市建设充电桩依然是个极费周折的事,涉及部门实在太多。那加氢站呢?在土地财政已成为经济收入重要支柱的中国,在各城市大规模建设加氢站的难度绝不亚于解决氢燃料储运的技术瓶颈。

不过氢燃料车也并非没有现实价值。去年,笔者曾与某家国内车企的新能源高管聊过氢燃料的问题,这位曾在世界八大军火供应商供职多年的专家就直言不讳地指出:氢燃料电池目前在民用方面的价值较低,军事方面的应用才是氢燃料电池存在的意义所在,氢燃料电池是坦克、军机等武器装备中最好的动力系统之一,尤其是在潜艇的动力系统(Air Independent Propulsion系统)上,更是有着极大的应用价值。因此,发展氢燃料汽车的确是一个于军于民的不错选择。所以,目前车企对于氢燃料的定位,或许更多的还在于它的“前瞻”意义。只要有意义,我们为什么不这么做呢?

声明:本文系凤凰汽车独家稿件,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严禁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凤凰汽车媒体立场。
  [查看跟帖]我要跟帖 0人参与  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专栏介绍

MiVo

专栏作者:MiVo

独立汽车评论员

独立汽车评论员。曾混迹汽车主机厂、媒体圈多年,现扎根于汽车行业,洞烛世事却棱角依旧。喜独饮月下,以汉书佐酒,更恋上美酒配咖啡,使红袖添香。有同好者,不妨一起小酌一杯。

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