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行业专栏

首页>行业> 正文

丁华杰:新能源客车退坡释放什么信号

凤凰汽车专栏作家  丁华杰
2015年05月04日 09:34:03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丁华杰

作者:丁华杰

核心提示:凤凰汽车评论 近日,国家政府网公布了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发改委等四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2016-2020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支持政策的...

凤凰汽车评论 近日,国家政府网公布了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发改委等四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2016-2020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支持政策的通知”,这个政策公示了2016年新能源汽车补贴细则以及未来2017-2018年和2019-2020年退坡幅度为20%和40%。

粗略看了一下媒体对于此次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报道,多数集中在新能源汽车退坡额度的报道,多数引用了20%和40%两个额度,笔者个人意见有点夸大和误导。

2015年新能源客车补贴

新能源汽车补贴该不该退坡?

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去年讨论比较热,正如笔者此前谈到的,新能源汽车属于“政策导向市场”,补贴只是导向的手段,退坡是个必然的过程,现在谈论的话题不是“退坡与否”,而是这种退坡时机是否成熟。

2016年新能源客车补贴

我们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只占据整个汽车市场份额极小一部分,不过,增长速度来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较为乐观,201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都快速增长,中汽协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新能源汽车生产7.85万辆,销售7.48万辆,比上一年分别增长3.5倍和3.2倍。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比上年分别增长2.4倍和2.1倍;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比上年分别增长8.1倍和8.8倍。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15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生产27271辆,销售26581辆,同比分别增长2.9倍和2.8倍,远超同期汽车产销增速。

这些销量数据里面有一部分属于公共领域用车,实际的销量未必如此,不过,相对应来讲,新能源汽车的科普、消费者的接受程度都有了实质性的突破,至少,此前大家谈论新能源汽车都在谈论是否安全,现在的新能源汽车,相对应来讲,已经上升到自己要不要买一辆,希望不久的将来在谈论这个事情,上升为自己买哪一款新能源汽车,这是个必然的过程。

所以,这个时候来讲,适度退坡,不仅仅不会打击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更有可能刺激市场,加速市场,让一些观望的消费者,到2016年的时候,可能补贴政策下滑,自己的车辆就要贵了,中国人永远是“买涨不买跌”的,这种加速是有可能的,就像如果现在宣布上海的新能源免费车牌,明年不送了,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会快速增长,当然,这是个极端的例子,属于“杀鸡取卵”,更合理的策略则是退坡有个合理的幅度,否则步子大了容易扯着蛋。

再看看退坡额度,“补助标准主要依据节能减排效果,并综合考虑生产成本、规模效应、技术进步等因素逐步退坡。2017-2020年除燃料电池汽车外其他车型补助标准适当退坡,其中:2017-2018年补助标准在2016年基础上下降20%,2019-2020年补助标准在2016年基础上下降40%。”

暂时无法预测之后几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不过如此大额度的取消补贴,还值得商讨,成本的下降不会出现如此大的变动,当然,这些还要基于整个市场销量情况,相信这种规划在未来执行的时候,会进行相应的调整。

电能能耗成为客车补贴门槛 释放什么信号?

因为大家关注焦点在乘用车,事实上商用车,特别是客车新能源汽车补贴,透露的信号更多,对于乘用车新能源汽车有一定的预示作用,我们不妨来进行分析。

第一个信号,粗放型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已经结束,新能源客车补贴从原来的以车长论补贴增加了能耗部分,之前笔者文章谈到过着问题,“新能源汽车节能是基于概念”,概念就是“假设纯电动汽车最节能”,然后依次类推计算的,现在来看,能耗概念的因素,补缺这个短板,之前笔者谈到以“续驶里程”等为唯一补贴指标不划算,因为非常没有技术含量,尽量加大电池就可以延长续驶里程,现在考虑到每公斤车辆的能耗,则是技术活了,技术含量瞬间就上去了。

当然,一定层次上,我们也看到,政府这种导向行为,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也越来越专业。

第二个信号,商用车的变化,对于乘用车来讲,要有“兔死狐悲、物伤其类”的意识,大家关注新能源汽车比较少,事实上,由于补贴额度大,新能源客车发展的速度是非常快的,这个时候退坡也好、门槛技术增加也好,都早于乘用车,这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新能源客车的现在就是新能源乘用车的未来。

对于多家汽车制造商来讲,当下的研发相对粗放,单纯设计续驶里程已经较为吃力,这个时候去精细研发能耗,就需要拿出足够的勇气和魄力去推进深入研发。

第三个信号,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及产品分化期来临,如果能耗概念引入,就像当年排放法规出来的时候,拼核心技术的时候来了,不是你拿出一个续驶里程,国家就认可,这个角度来讲,未来新能源乘用车领域的竞争就更加残酷了,不过这种暗战似乎还在暗流之下,能够看到的才是赢取未来的关键。

声明:本文系凤凰汽车独家稿件,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严禁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凤凰汽车媒体立场。
  [查看跟帖]我要跟帖 0人参与  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专栏介绍

底特律丁华杰

专栏作者:丁华杰

汽车独立撰稿人

汽车博士,独立自由攥稿人,在长春、底特律从事汽车技术十余年,爱写作、爱摄影、爱汽车!

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