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行业专栏

首页>行业> 正文

骆予:汽车电商的临门一脚需要体系整合

凤凰汽车专栏作家  骆予
2014年12月25日 10:51:30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骆予

作者:骆予

核心提示:凤凰汽车评论 双十一的疯狂、双十二的劲爆,马云把我们真正带入了电商时代。汽车电商也随着整车网购步入新阶段,不过,我们所理想化的汽车...

凤凰汽车评论 双十一的疯狂、双十二的劲爆,马云把我们真正带入了电商时代。汽车电商也随着整车网购步入新阶段,不过,我们所理想化的汽车电商,绝不是双十二东风标致的7.5折、吉利熊猫的限时抢购等这种促销形式上,它应该是一种常态化的电子商务销售渠道。并且把电商平台和社交媒体融合,多种网络支付方式相结合,让汽车电商走上专业化道路。虽然我们把即将过去的2014年定义为汽车电商年,但我们离汽车电商的真正到来,还是差了那么一点点。

从2010年奔驰smart发起网络团购以来,汽车电商就一直在尝试,包括吉利开设的网上旗舰店,上汽也通过成立车享网,来专门定制客户需要的网络功能,上海大众近期也联合微信理财通推出网络购车服务,开始摸索在微信互动、网络支付等方面的整合化运营,今年热火朝天的特斯拉也在天猫尝试开辟直销之外的第二条路径,虽然合作中途告吹,也反映出目前汽车厂商的普遍心态:汽车电商的效果好不过先不说,这种渠道之争,起码要先站一脚,以免落后他人。

汽车电商作为网络购物的一部分,仍然是新鲜事物,很多人会考虑尝试,却只有极少数人会付诸行动。最近一项调查显示,在参与投票的9557人中,72.36%的人近期有购车计划,多达87.30%的消费者表示如果条件允许,会尝试网购汽车。但在近期有购车意向的消费者中,仅有3成左右表示会选择电商方式,这种反差正是目前汽车电商面临的最大症结。如何打破这个症结,才是汽车电商发展的关键。

对于中国大部分的汽车消费者来说,汽车仍被认为是富裕的身份象征,消费者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深入研究、多方选择,从中获得购买的乐趣,并做出他们认为慎重的决策。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观看实体店、亲自试驾比网络上简单的几张车型图片更令他们感到信服。同时,网络付款的风险、车型送货的过程等都是消费者担心的问题。而电商的典型特点是弱化了中间最核心的经销商环节,将以往的线下生态系统搬迁至线上,并充分发挥出互联网最主要的优势,即信息的透明化、扁平化,以及聚合市场各方的资源。显然,目前的汽车电商还不具备这样完善的产业链,加上本身对网购消费方式的接受度还在培养过程中,所以汽车电商的进展并没有突飞猛进。

那么,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要讨论的,现阶段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电商环境,来推动汽车电商的发展?

目前试水模式化运营的案例已经出台,例如一些集团化经销商推出的门户资讯+垂直传播+微信集客+天猫(或其他)商城的线上传播链,并联合支付宝和财付通等互联网金融工具给用户带来丰富多样的金融服务,例如线上余额宝冻结支付,以及直接通过支付宝分期购买等。以天猫汽车为例,通过与门户网站的合作,将门户资讯、电商平台,以及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实现融合,从而实现了比单一网站推广效果更好的电商模式。

再如微信公众号的推广,将这种平台化的信息进一步融合。消费者只需通过微信公众号就能获得车型图片、产品亮点、配置报价、车型活动、附近的4S店以及申请试驾等全部信息。

这种整合式的网络推广,就是我们所说汽车电商体系的雏形,它借助多种新媒体形态和网络工具的便捷性,将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理财通等电子交易平台,网上4S店等集成一个群体,实现网络销售的“生态产业链”,并且可以和实体店结合起来,形成线上、线下无缝对接的交易网络,通过社交媒体的介入让消费者获得优惠,让经销商得到传播,形成一个日常性的网络交易手段,而非以往纯促销类的汽车电商环境。这种产业链式的资源整合,也给汽车电商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思路。

2014年的汽车电商,只算得上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目前无论是大型电商巨头,还是汽车专业网站,以及厂家的各种创新玩法,都是在电商试水的路上不断探索,而成功的汽车电商时代,必定是各类资源的整合后形成的线上产业链。上海大众微信公众号+理财通的模式也需要再进一步加强,将销售平台、汽车厂商、经销商、汽车媒体、地图及导航等配件服务,乃至汽车修理厂和美容店,并迎合新一代消费人群的习惯改变,来完成整个行业产业链的闭环。这是一条任重而道远而前途光明的道路,我们已经离得越来越近。

声明:本文系凤凰汽车独家稿件,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严禁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凤凰汽车媒体立场。
  [查看跟帖]我要跟帖 0人参与  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专栏介绍

予善观车

专栏作者:骆予

独立评论员

视媒体的批评为鞭策,自我的批评为动力,做中国自主汽车产业的一颗螺丝钉,以汽车专栏评论员的角度,解读和传播车市杂谈。

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