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行业专栏

首页>行业> 正文

5月自主品牌市场份额逆袭 拐点到了?

凤凰汽车专栏作家  王国信
2015年06月12日 08:20:00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王国信

作者:王国信

核心提示:五月份的汽车销售数据出来之后,自主品牌的市场表现让大多数人感到振奋,但这是不是就是自主的拐点呢?

凤凰汽车评论 五月份的汽车销售数据出来之后,自主品牌的市场表现让大多数人感到振奋。自主品牌乘用车共销售361.28万辆,同比增长17.25%,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2.09%,占有率比上年同期提升3.91个百分点。

数据对比一下,更加让人信心倍增。今年前5月,汽车产销分别为1024.44万辆和1004.62万辆,比上年同期回落6.19个百分点和6.86个百分点,其中商用车产销下滑明显,分别同比下降17.35%和17.27%。今年1-5月,乘用车共销售858.32万辆,同比增长6.36%,比1-4月回落1.3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4.77个百分点。

可以看出,在整个车市出现衰退的时候,自主品牌却出人意料的实现了市场反转,官方媒体也兴奋地用“逆袭”来形容自主品牌这个成绩。自主品牌市场回暖,市场份额的提升是在预料之中的。在今年年初,笔者曾在文章中指出这一趋势,自主品牌的市场回升的原因有三

第一,去年自主品牌的市场大跌是源自自主品牌整体进行改革,产品处于老旧更迭之际。比如奇瑞处在改革初期,产品还没有完全进入市场。吉利也在回归一个品牌的大改革之中。而长城也在切换发展重心到SUV业务上。所以说,份额的降低是必然的,回升也是必然的。

其二,自主品牌的产品策略更新快。作为本土企业,自主品牌往往在市场兴起之时,就能抓住风口。比如在SUV上的布局,目前基本上所有的自主品牌都已经布局完善。在热门的紧凑型SUV、小型SUV市场,基本上为自主品牌所垄断。江淮更是凭借一款小型SUV就打了乘用车的翻身仗。

相比而言,合资品牌约束更多,在产品引入和投放上的速度往往落后很多。比如一汽-大众,至今没有SUV车型。在最新的报道中,“传闻”一汽-大众以SUV投放为条件,换取了股比调整。某种程度上说,一汽-大众销量的下滑也是由于缺乏走量的SUV支撑,毕竟中国的消费热点在那摆着。你不理它,还指望销量增长?

第三,购车刺激因素的改变。从长远来看,理性购车是必然的趋势。尽管汽车作为一个“大件”物品在消费的时候,还是不可避免受到传统的“面子”等因素制约,自主品牌基本很难进入理想的购车清单之中。但随着消费者认知的转变,以及自主的技术提升,未来愿意消费自主汽车的人士会逐步增加。特别是在经历大浪淘沙之后,剩下的自主品牌竞争力会更强,可以与合资品牌形成正面对抗能力,届时所注重的并不是市场份额的大小,而是单个品牌所具有的战斗力和综合实力。

但是,这是不是就是自主的拐点呢?目前来看,这种趋势仍不明朗,至少来说是太过于乐观了。如果我们把前五个月的数据拆开来看,自主品牌的额份额还是在下降的,从3月份最高点31.9%,降到了如今5月份的28.2%。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在SUV领域合资的布局在加快,此前依赖于紧凑级SUV增长的自主品牌受到了挤压。与1-4月相比,5月份的数据有一个很重要的地方,轿车和交叉型乘用车降幅略有加大,而此前增长很快的SUV和MPV增幅趋缓。这说明两个问题,其一完全依赖于某一个车型的企业是有风险的。这种风险当然不是崩盘,而是增长后继无力,未来业绩承压。其二,意味着自主目前增长的可持续性很难维持。如果不在传统的轿车领域提升竞争力,未来也是很危险的。

实际上,我们看到很多自主品牌都认识到了这一点。去年的多次采访中,包括奇瑞、柳汽、长安等几家企业都曾表示,SUV未来会面临如同轿车一样的压力。但与轿车不一样的是,自主品牌此次提前看到了这个趋势,因而会有新的对策。

第二,在除了SUV之外的细分市场,自主的增长都不理想,甚至下滑的比较厉害。我们看看销售前十的轿车中,自主的席位没有增加。而从整体来看,自主品牌轿车下滑与SUV增长的趋势对比更为明显。在自主品牌乘用车5月销量同比增长8.2%的情况下,自主轿车销量同比下滑21.6%,市场份额下降2.8个百分点。这个情形不容乐观。这说明,在合资轿车整体降价的压力下,自主轿车受到了较大冲击。未来,这种压力会继续存在,并可能不断增强。

第三,限购城市的增加会继续打压自主品牌。在最新的预计中,有包括重庆等三十多个城市会进入限购大军,而一旦城市加入限购,则意味着自主的销量会受到剧烈影响。从已经限购的城市来看,北京、上海等地,城区自主品牌的销量基本上出现大幅度降低。

不过,归根到底,决定自主未来发展的还是其自身。在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下,自主也在进行突破。未来自主品牌后劲是否足,还要打一个问号。当然,自主品牌中,还有些厂家尚未发力,其产品将在今明两年陆续上市,未来可能还会有继续逆袭市场的可能。

不过,要期望自主品牌的份额能持续增长,是不太现实的。胜不骄败不馁,端正心态,自主在未来仍需继续努力。

声明:本文系凤凰汽车独家稿件,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严禁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凤凰汽车媒体立场。
  [查看跟帖]我要跟帖 0人参与  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专栏介绍

国信看车

专栏作者:王国信

汽车行业媒体人

经济观察报汽车行业记者

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