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行业专栏

首页>行业> 正文

轮上春秋:汽车强国莫成“好梦一日游”

凤凰汽车专栏作家  李安定
2014年04月17日 14:07:32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李安定

作者:李安定

核心提示:在第二个“甲子”来临之际,如果中国轿车厂家,一味盯死在无限扩充产能上,后果实在令人堪忧。按照几乎所有企业2010年宣布的计划,都是百万辆级;甚至诸多集团,纷纷把收购落后微...

凤凰汽车评论  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的桂冠突然降临,让中国人自豪莫名。汽车强国的目标在许多人眼里似乎唾手可得。然而我想坦率地说,中国汽车业浮夸浮躁、急功近利、观念落后、体质羸弱等弊端不改,强国梦难圆。

必须换个活法了

所谓世界汽车强国,起码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有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和国际知名度的响当当的企业和品牌;二是游刃有余地掌控着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三是持有汽车业的核心技术和洞悉汽车业未来发展趋势。

这三个条件实现离我们有多远?靠中央一个号召,靠企业一哄而上的“大跃进”,靠所谓学者和热心网民们的“鞭策”,就想在三五年里一蹴而就,恕我直言,那只能是又一次“画饼”。

汽车诞生到今天,刚刚庆祝了125年的诞辰,可是称得上汽车强国的,也不过美国、德国、再加一个日本;意大利、法国,名车不少,历史悠久,但是还算不上汽车强国;韩国,还在咬着牙努力着。“强国梦”应该是中国汽车今后几十年的奋斗目标。

以2011年为界,高歌猛进持续10年的“雪崩”式高速增长已经告一段落。

北京的“限购”只不过是打响了“第一枪”,其它大城市或迟或早总会跟进;在国家层面,汽车业逐步退出了“保增长”的宠儿地位;相关部门以及舆论再次加强了对汽车业的监管和鞭策,各种排放和质量标准日渐苛刻得难以企及。

自主品牌不会再因为是民族主义象征而被消费者怜香惜玉。不换个活法,模仿秀、山寨版、以及舆论部门树立典型的老套路即将被市场抛弃。

“保护”是个坏东西

网上有人提到放开对汽车合资企业50%对50%的股比限制,招来一片喊打之声。主旨不外乎:放开股比底线,收拢保护伞,中国汽车将被跨国公司所吞噬。然而我以为,对于“股比限制”这类制定于20年前的汽车保护措施,早该冲破。

中国汽车的历史,一次又一次证明, “保护”是个坏东西。“保护”出“弱质”,竞争出强手。每一次主动,或者被迫脱下一层沉重的“防弹衣”,中国汽车业就迎来一片光明,涌现一批禁得起摔打的企业。

允许合资,中国轿车业才跨上国际水平的高标准;冲垮自主品牌的“准入”门槛,自主创新才能提上日程;不加入世贸,和跨国公司在全球化市场竞争与合作,全球最大汽车产销国甚至连想也不用想。

20年过去,中国汽车和全球格局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讨论放开股比,甚至允许外商设立独资公司决非“亡国”大事。揣测国外汽车的意愿就是绞杀自主品牌,我看大可不必。戴尔、西门子、诺基亚、宜家、在中国独资设厂,中国的电脑、电子、手机、家具业没有全军覆没,竞争力反而蒸蒸日上,为什么汽车业还非要撑一顶股比保护伞呢。

且不说,在全球化的市场,吉利百分之百控股地收购了沃尔沃,瑞典人也没有骂政府卖国。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就不再是国内联赛,而是进军“世界杯”,国际规则人人平等。不能只许中国队进球,不许外国队射门。

从工匠文化到体系为王

当年上海红帮经验丰富的老裁缝,对顾客打眼一看,就能作出合体的衣服;意大利的工业化量产成衣,一个师傅做不出来,十个师傅也做不出来,也许要几百上千人的体系分工。按照体系流程文化开发一款车型,是无数数据积累的组合和管理,是大量用户需求归类和匹配。如果对自主开发的认识不是体系和流程的建立,而是停留在一件衣服一辆车上,作衣服、作汽车,永远达不到国际水平。

一汽轿车奔腾B70的车身是委托意大利IBG公司开发的,一汽轿车的工程师跟着一步一步地学,花了5000万。到开发B50,还是委托IBG,许多开发已经可以自己做,只花了2500万元。一汽在产品开发中,产品明晰表的编制,产品变更程序等等,掌握一定正规化基本动作,还是50年前苏联援建一汽时打下的基本功。这是一笔很大的财富,而大部分自主品牌没有正规化的积累,甚至没有建立体系的意识,这正是与汽车强国之间的巨大距离。

造车是一个连续函数

在第二个“甲子”来临之际,如果中国轿车厂家,一味盯死在无限扩充产能上,后果实在令人堪忧。按照几乎所有企业2010年宣布的计划,都是百万辆级;甚至诸多集团,纷纷把收购落后微面企业的产能,当作总产量能够迅速翻番的灵丹妙药。

中国缺乏很多东西,但从来就不缺乏浮躁。中国汽车市场史无前例的井喷,容易叫人膨胀。汽车毕竟是传统产业,不像IT等新经济产业,可以一夜爆发。资本运作的效果有限,最终决定命运的是技术和产品。

历经十年风雨坎坷,奇瑞掌门人尹同耀感慨:“造汽车跟挖土方没什么区别,是连续函数,一锹也不能少。”

我很为今后的中国汽车业捏一把汗:全球第一,头脑发昏,摊子铺得太大,一旦环境骤变,断了资金链。只怕“强国梦”未成,倒把辛苦挣来的那点优势,在两三年里赔光。这不是 “杞人忧天”,看看美国“三大”这十年的起起落落,就会明白我的担心并非多余。“汽车强国”切不要成了冯小刚贺岁片中的“好梦一日游”。

中国入世,打开了一扇不能随意关闭的大门,但愿下一个“甲子”,借助内外竞争压力,借助规范的游戏规则,中国汽车业能建立一种和当代先进生产力相匹配的文化,有一种理性、开放、包容、谦逊、自信的心态,勇作世界变革大潮中的“弄潮儿”。

声明:本文系凤凰汽车独家稿件,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严禁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凤凰汽车媒体立场。
汽车  自主  品牌  强国    
  [查看跟帖]我要跟帖 0人参与  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专栏介绍

门外车谭

专栏作者:李安定

汽车行业观察家

资深汽车专栏作家,原新华社高级记者、国内部编委、经济新闻采访室主任,现任独立汽车观察家、新华网首席顾问。80年代初起,李安定亲历并报道了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和汽车产业发展全过程。早在1989年,成为公开撰文呼吁轿车进入百姓消费的第一人。30年来,对中国汽车业重大事件的独立见解和系统研究,在决策层和国内外汽车产业拥有广泛影响。

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