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行业专栏

首页>行业> 正文

趣谈特斯拉与富士康合作 高大上破灭?

凤凰汽车专栏作家  丁华杰
2014年06月11日 09:29:54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丁华杰

作者:丁华杰

核心提示:可能很多人认为特斯拉汽车具有核心技术,事实上特斯拉汽车最近饱受诟病的便是技术方面不存在核心技术,多数的产品技术来自供应商,这点与中国的多家新能源汽车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凤凰汽车评论  媒体报道,“特斯拉CEO马斯克表示公司将与鸿海精密集团扩大合作关系,以‘提高产能’”,这则报道关注度并不高,不过如果换个标题“富士康与特斯拉计划共同造车”估计会瞬间红遍媒体,事实上,二者几乎是同一个意思。

鸿海精密集团并不被包括笔者在内的民众熟悉,不过大家都熟知富士康,作为典型的代工“血汗工厂”,富士康给人的印象并不好,这个走制造业最低端加工的企业,与制造业主打“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特斯拉联系在一起,这个可以想象的空间就多了。

事实上,特斯拉并不是首个新能源汽车制造商意愿与富士康合作的公司,前段时间的北汽准备与富士康合作制造电池,这里面到底是什么机会呢?这要从我们大国情谈起。

之前和朋友聊天,几位朋友都认为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注定成为世界的主宰者,期间谈到中国人能够将人美国等其它科技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以“民工”的方式进行大范围操作,降低成本、快速应用,当时几个人还戏称这种方式是“先进科技粉碎机”。以“先进科技粉碎机”的方式,将一些看似高端的技术,逐步分解成“普通技术”,逐个攻破,最终系统上降低成本.

特斯拉与富士康合作能否降低成本?有什么优势和劣势?笔者浅析。

第一、卸下“高大上”成本能否降低?

特斯拉汽车能够拿出魄力卸下“高大上”的姿态,与富士康进行合作,最关注的东西莫过于降低成本,如果特斯汽车与富士康进行合作,能否如愿以偿的降低成本呢?或者能在什么方面降低成本呢?

新能源汽车当下降低成本,莫过于两种方式,第一从规模上降低成本,将设备、研发等成本进行分摊,如果数量上去了,这部分的成本就降下来了。

具体来言,如果特斯拉Model S仅仅售出去一辆,那么这个成本就非常高,卖一千万都不足以弥补成本,但是如果卖出去几万辆,这几万辆平摊这些成本,意味着整个售价可以降低到一定的合理范围,这种方面降低成本,只能依靠汽车制造商自身的营销能力,以及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孕育情况,富士康在这个方面没有办法和能力帮助特斯拉汽车降低成本。

第二种降低成本的方式就是从物料、制造上去进行“节源开流”。关于物料成本嘛,如果你的这辆车配置摆在了这里,这个物料成本基本定型了,特别是相关的一些零部件都确定下来了,即便不同的供应商提供的零件,这些成本想要巨大的差别基本不太可能,除非你处于行业的垄断地位,但是这种在新能源汽车行业还不存在。

那么第二种降低成本的方法就简单地归结为制造商去降低成本,这点恰恰是富士康等代工企业最拿手的东西,你可以试想一下,在美国硅谷的工程师和工人待遇是个什么样的待遇,同样在深圳富士康的待遇又是个什么样的待遇,这二者之间又会出现什么样的差距?所以,利用这种低成本代工厂进行加工制造,对于降低批量化生产的产品效果应该明显。

我们很喜欢拿到一些高端的技术来恐吓自己,事实上,很多现在应用的技术并不新颖,甚至十数年前、数十年前都已经被人研究,这些技术甚至想要申请一些专利都很困难,因为已经被很多人公开发表了,这个时候我们还盲从性质的去购买一些成型的东西,并不明智,反倒是系统性质地进行一系列的生产、集成,最终降低整体的成本则是非常可观的,这些不仅仅是一家汽车制造商可以做的,笔者到建议更多家的汽车制造商、零部件供应商去进行这项事情。

第二、卸下“高大上”营销能否凑效否?

事实上,这个合作并不是简单地双赢的情况,中间暗藏的危机依然存在,笔者此前谈过这个问题,特斯拉汽车本身赢在了艾伦穆斯科对于资金运作以及营销上面,特别是主导“高大上”的技术,现在突然在民众面前显示这项产品在亚洲的代工厂里制造的,这种所谓的“高大上”破灭后会不会影响其销量?

这种可能肯定是存在的,驾驶近百万的汽车产品不是简单的一个手机或者玩具,你可以忽悠大家说这是未来的汽车,但是百万的产品在任何地方都算是奢侈品,在这样一个奢侈品追求所谓血统的时代里,高大上的概念就会被衰减。

和多位同行聊过特斯拉汽车和苹果手机的问题,很多人将特斯拉汽车和苹果手机相比拟,事实上,苹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让移动网络成为日常必需品,到目前来看,特斯拉汽车还没有这种变革式的改变,对于行业来讲,从技术领域上,主要体现在自身的集成技术、品牌营销两个方面,将一些别人不敢用、不舍得用的东西拿出来用,并且说服很多人购买。

如果“高大上”的概念衰减了,这种说服力,就显得很弱。换句话讲,如果现在富士康做电动车,大家用脚思考也能知道这家汽车制造能力在中国根本就不可能排上榜,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包括比亚迪等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制造的产品会更专业,在这样的情况下,它们下线了特斯拉汽车的产品,这个时候,如果是新能源汽车消费者,会思考为什么购买这样的产品?

可能很多人认为特斯拉汽车具有核心技术,事实上特斯拉汽车最近饱受诟病的便是技术方面不存在核心技术,多数的产品技术来自供应商,这点与中国的多家新能源汽车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在这样的情况,艾伦穆斯科能否自圆其说,让产品走出来就显得比较难预测了。

声明:本文系凤凰汽车独家稿件,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严禁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凤凰汽车媒体立场。
  [查看跟帖]我要跟帖 0人参与  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专栏介绍

底特律丁华杰

专栏作者:丁华杰

汽车独立撰稿人

汽车博士,独立自由攥稿人,在长春、底特律从事汽车技术十余年,爱写作、爱摄影、爱汽车!

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