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行业专栏

首页>行业> 正文

丁华杰:免检政策尚需更为放开

凤凰汽车专栏作家  丁华杰
2014年09月01日 10:23:14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丁华杰

作者:丁华杰

核心提示:凤凰汽车评论 媒体报道,9月1日起,北京落实公安部、国家质监总局《关于加强和改进机动车检验工作的意见》,试行非营运轿车6年内免检政策。...

凤凰汽车评论 媒体报道,9月1日起,北京落实公安部、国家质监总局《关于加强和改进机动车检验工作的意见》,试行非营运轿车6年内免检政策。在2010年9月以后注册登记的符合条件的私家车可以享受免检政策,这部分车辆只需要每两年到车管业务窗口申领检验合格标志即可,据了解,北京共开放60个办理窗口便于车主就近办理。

这项政策是一种进步,笔者曾经多次涉及到这个话题,由此衍生诸多的问题,比如说异地验车困难、加收的额外费用等诸多方面,但是这项政策的实际意义来讲,多数是交钱换个印章而已,没有什么具体的有积极意义的地方,所以这个政策的实施,更应该变更为“取消非运营车辆的检测”,当然这个过程可能还要很久,不过这些是个必然的方向,而当下的政策设立于实施,更多的是一种顺应形势,并且这种脚步还不够快,这少步子应该更大一些。

简化用车行政审批手续是大势所趋

为什么要简化相关的流程?我们上面谈到了它的意义很小,此外中国汽车已经连续六年年实现了产销量世界第一,从2008年、2009年、2010年连续三年的大幅度增长,乃至2011年、2012年微量增长,2013年的再次回暖,当下中国汽车保有量已经过亿,我们是汽车大国,这点政府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么庞大的人群经受这样无意义检测的流程政府应该反思,而简化流程就是净化整个汽车社会环境的方案之一,汽车行业对于国家极其重要,它需要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

汽车行业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同时社会的发展也影响着整个汽车行业方向,从重要性方面来讲,表现在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包括产生的GDP的贡献量,同时带动钢铁、石油、化工、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这方面的贡献,很少能够有行业能够取代,而汽车行业多则二十、十五年、短则十年,甚至几年就将车辆淘汰了。这样的过程对于建立一个循环经济及其重要,不仅在经济上,对于增加就业率,维持社会问题,也是个重要方面。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影响的民众数量巨大,同时行业对于国民经济的影响深远,在这样的状态下,简化整个流程,延长免检时间,甚至取消检测都是很有必要的。

谈到这个汽车检测的问题,就不免想到更多方面的问题,比如说汽车驾照考试制度,汽车牌照的拍卖/摇号制度,等诸多方面,这里面需要更多的泛化和改变去适应形势,这点不仅仅汽车行业内部的事情,更多体现在政府职能转换、顺应现代管理的情况。

如果一个汽车政策,没有充分征求汽车企业、汽车消费者的意见,这个政策的又有什么科学性可言?“限购”、“限行”、“高价车牌”等一系列的政策给汽车行业带来了诸多的不确定性,未来的走向如何。

彻底放开验车认证或更务实简政

有个问题,看了很多遍,有点迷惑,在此进行讨论:“在2010年9月以后注册登记的符合条件的私家车可以享受免检政策,这部分车辆只需要每两年到车管业务窗口申领检验合格标志即可。”

免检都免检了,为什么还要两年申领合格标志?在媒体向相关负责人询问,享受免检政策期间还需要验车吗?给予的答案是“符合规定的车辆在此期间不需要去检测场上线验车,但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规定,机动车每2年要定期检验,所以车主还需要到交管部门车务窗口申领一次合格标志。”

这个东西不太合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简化整个流程,削弱了本次政策的效果,这些可能还需要相关的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能够进行斟酌,希望能够有个彻底的解决。

很多事情,我们当下还不能清晰去断定,这些政策的出发点如何得出,是整个上层拿出了务实的举措,促使这项政策实施,还是别的方式需要变更当下的汽车使用行政审批政策,这些政策给人的感觉可能是并不成熟,至少在执行方面,比如说既然已经不用再检测,为什么不能够给予六年的合格证书?

如果每两年还要跑到相关的行政部门进行申领合格证书,这些简政有体现在什么方面,我们此前说当下的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了一亿辆以上,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政策,哪怕一小点瑕疵,能够带来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包括人力成本、能源消耗等诸多方面,既然考虑到去缩减了,为什么不能够一部到底呢?这是笔者的看法了。

用车管理的逻辑

前段时间有朋友就这个话题与笔者谈论,谈到了既然车辆购买的时候没有问题,这个排放法规的设定以及检测都是政府部门进行设定的,监管也是它们,为什么还需要消费者进行检测、认证?这是对于此前政府对企业认证的否认吗?如果检测都是合格的话,这项检测是耗财伤民,没有丝毫意义。如果检测不合格,消费者购买的产品没有问题,使用下就出现了问题,是否属于汽车制造商的问题,这些应该政府找汽车制造商去理论,这样检测还有意义吗?

这个话题竟然让笔者语塞了,我们之前的思路都是建立在汽车制造商或者相关的监管部门的角度,事实上,最应该占据的角度应该是消费者的角度,在这样的情况下,消费者是最无辜的,这些情况也表明了,我们这些消费者,承担了一些不应该承担的责任,特别是现在已经是汽车社会,这样的案例应该有个比较明确的解决方式,这些还需要在逻辑上,有所改善,也希望未来的相关简政,更为彻底。

声明:本文系凤凰汽车独家稿件,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严禁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凤凰汽车媒体立场。
  [查看跟帖]我要跟帖 0人参与  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专栏介绍

底特律丁华杰

专栏作者:丁华杰

汽车独立撰稿人

汽车博士,独立自由攥稿人,在长春、底特律从事汽车技术十余年,爱写作、爱摄影、爱汽车!

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