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行业专栏

首页>行业> 正文

张丕杰:感恩一汽-大众1000万个客户

凤凰汽车专栏作家  李安定
2014年12月05日 17:39:52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李安定

作者:李安定

核心提示:凤凰汽车评论 23年前,我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了一汽大众成立的签约仪式,并且第一次驾驶还挂着临牌的三厢捷达开上长安街,破例被交警允许...

凤凰汽车评论 23年前,我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了一汽大众成立的签约仪式,并且第一次驾驶还挂着临牌的三厢捷达开上长安街,破例被交警允许,自豪地驶过天安门广场。如今,在中国道路上驰骋的汽车中,每10台就有1辆出自一汽大众。每小时有204台新车从一汽大众的工厂下线。每天有近5000位消费者选择一汽大众的产品。

12月2日,在一汽大众举行1000万辆产品下线庆典之前,一汽大众总经理张丕杰接受了我的专访。回顾了一汽大众的成长和发展愿景,真心感恩选择一汽大众产品的那1000万个客户。

让用户担忧的问题就是我们的责任

一汽大众经过23年的拼搏,今天突破1000万辆累计产量。对于我们来说,这只是发展中督促我们对成长作一个回顾和思考的节点。今天,我们最应该感恩的是1000万位购买了一汽大众产品的客户。没有他们的选择,也创造不了今天1000万辆的奇迹。不久前出现速腾质量风波,我们进行了反思,面对当初一代又一代把信任投向一汽大众的1000万名客户,出现任何让他们担忧的问题都是我们的责任。

品质体系是我们的核心能力

一汽是中国诞生最早,最有进取心的汽车企业。80年代,大众董事长哈恩来到一汽,为中国能够有如此技术底蕴的汽车厂大吃一惊,当即拍板与一汽合作。23年来,一汽大众始终有一种进取的文化。当年,老厂长耿昭杰亲自带队推销捷达。今天进入企业的都是百里挑一的青年人,在一汽大众进取文化熏陶下,人才成长,生产规模、营销质量和企业发展速度都长期保持着同行业领先地位。有了进取精神,一汽大众的生产模式也可以易地复制出来,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成都、佛山工厂都是在很短时间里形成规模和一流管理水平。

一汽大众的成功,来自从创建之初就建立起来的注重品质的理念。我们的产品无论奥迪还是大众,它们的溢价能力来自哪里,就是不断提升品质的体系能力。尽管我们是一个合资企业,但是我们很清楚,要始终注重造车的核心能力的培养。说白了,就是坚持大众的全球标准的前提下,推进本土研发能力的形成。

更注重对客户的责任

一年半前一汽大众启动了2020战略。这个战略可以描述成一个目标,两个愿景,四个维度,30个模块。

一个目标,就是建成年产300万辆的能力。两个愿景,就是建成最优合资企业,员工心目中最有吸引力的雇主。四个维度就是市场占有率和市场份额的领先者;高客户满意度和高溢价能力;社会责任的典范;高品质的代表。如果说,一汽大众在此前注重规模的成长,今后会更注重社会责任和对客户的责任。

达到1000万辆之后,一汽大众面临一种“成长中的质量管控”能力的培养。这方面我们受到大众的启发。大众这些年收购了那么多的品牌,成长快为它带来太多需要应对的变化。一汽大众的成长更快,面临各种多变的因素。因此今天我们再强调品质,其实是一种“对变化的管控”,涉及方方面面。比如,模具在产量小的时候,可以一直用下去。现在100万级的规模,模具何时该修该换要有科学的测定,到点强制报废。对于“成长中的质量”通过30个模块管理。有分析,有目标,有方案,由经管会批准,实施动态管理。说到品质,一开始在初级阶段是靠一种能力的培养;到最后,要靠文化层面——一种能够作高级产品的企业文化解决问题。(李安定)

声明:本文系凤凰汽车独家稿件,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严禁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凤凰汽车媒体立场。
  [查看跟帖]我要跟帖 0人参与  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专栏介绍

门外车谭

专栏作者:李安定

汽车行业观察家

资深汽车专栏作家,原新华社高级记者、国内部编委、经济新闻采访室主任,现任独立汽车观察家、新华网首席顾问。80年代初起,李安定亲历并报道了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和汽车产业发展全过程。早在1989年,成为公开撰文呼吁轿车进入百姓消费的第一人。30年来,对中国汽车业重大事件的独立见解和系统研究,在决策层和国内外汽车产业拥有广泛影响。

专栏作家